追尋能源的歷程是一篇漫長的史詩,為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留下見證。
當能源的產出有了變化時,往往促使社會生活型態發生劇變。現今,不管我們接受與否,面對日漸升高的石油需求量與日趨降低的產出量,居高不下的成本與消耗,我們不得不思索:對於石油的依賴是否有移轉的可能性。這麼說好了,所有的能源都有用罄的一天,不管是最早的木材,到後來的鯨油,煤,到石油,鈾礦,人類在大自然中巧取豪奪,為的不止是生存,更是便利與享受的來源,我們從自然獲取的一切,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養成,而我們又能夠拿些什麼回報給這個世界?
是的,作者說的好,和任何經濟問題一樣,最需要適化的不是成本,而是效益。經濟如此,能源亦如此。現代的蠟燭是增進生活情趣的用品,但在一百五十年前卻是照明的最佳選擇。煤礦的使用,則是促進工業革命的最大推手,它推動了蒸汽機,也燃起了人們對於更多能源的渴求。且不管是為了戰爭或是為了欲望,終究人們會選擇產出更高的能源原料,比方石油,比方鈾。因為在同等的體積下,它們的能源產出度最高,效益畢竟代表著某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也正因所有人都知道能源的不可取代性,對於能源產出與市場就免不了勾心鬥角的戲碼要產生,從開發到運輸,從稅收到條約,無一處沒有自私的成份在其中。所有人都知道要節能,但我們的公共政策中可有對於節能提出具體的對應?或是說,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等到能源危機產生的那一刻起方才思考起能源的使用與產出問題?(政客的短見固然出於選票的自私心態,然而養成這樣心態的人們也是幫兇呀﹍)難道這一頁又一頁的能源史尚不夠見證一次又一次的經濟蕭條,不能夠給人們一些警醒和一些省思嗎?有的時候我在想,中東問題的產生不僅是在政治和石油下,某方面來說,也是人類的自私一面的極大化。不過因為這是我個人對於這樣的問題提出的個人偏見,畢竟我不住在中東,另一方面對於高漲的油價與物價,我只能處於買單與挨打的小老百姓地位,有時看到新聞也難免發出這樣的感嘆,這場仗不管是誰打勝,都註定是要能源使用者全體買單。
作者Peter Tertzakian在書中從能源史的角度引出目前全球面對到的能源問題,並對於現況與各國對於能源使用的公共政策提出具體而微的觀察,也提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個人的選擇。究竟,我們如何選擇我們的生活型態,就影響著我們對於能源的使用是否會成為耗用。書寫的背景雖是位於美國,但對於經濟與能源耗用並行成長亞洲各國與高度仰賴進口能源的台灣,又何嘗不是暮鼓晨鐘的警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