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楊麗花?我想再多的形容詞都比不上「好看」這兩個字來得更有力。最後一次看到她的戲,那時我唸國一,我記得是紅樓夢,印象中青蓉演的是薛寶釵,許秀年飾林黛玉…至於內容,已經記不太起來了。一晃眼也快過了二十年(按:十八年聽起來挺抝口的,四捨五入吧。)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口述傳記,我幾乎就把我童年的其中一段給遺忘了。
那是一個沒有太多頻道可以選擇的年代,沒有二十四小時SNG的緊迫盯人,連續劇總是能在四十集左右結束的年代;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晚上七點在新聞之前,總是固定的歌仔戲時間。那時台視有楊麗花,華視有葉青,中視也有黃香蓮…那時還沒有人知PK為何物,但大家一定也知道競爭最激烈的永遠是台視與華視…戲劇的情節是什麼我早已淡忘,卻總是當時單純想看的感動,不光是才子佳人、公侯將相,當主角一登場時,那股子的爽利和英氣,即便劇情如何簡單,但那唱工、身段、排場…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的確是等著「看好戲」。也或許那是一個最單純的記憶,當你打開電視,你很清楚知道看的是什麼,每一幕的節奏都很清楚,你無需擔心自己看廣告的時間比看節目多,更不需要擔心一齣戲要演上一年,那種被電視台消費的不耐感;好的演員加上明快的節奏,即便是二十年後,你依舊懷念那一部歌仔戲,那個永遠英挺的小生、扮相永遠柔美的小旦…當然還有幾個固定班底的壞蛋(了不起也不過就因為長得比較兇而已…)有多久我們不曾再有這樣單純看戲的感動了?
因為是口述自傳吧,感覺上就像是隔壁的阿姨或大媽拿著年輕時的相本絮絮叨叨…這個是我在哪裡哪裡拍的,吼,妳都不知道在我們那個年代如果是怎樣怎樣◎※△&…家裡人就會怎樣怎樣◎※△&…當然這種說法很沒禮貌;但總不難想見當三”碗”陳紹下肚(作者一開頭不就說了,麗花姐可是喝「紅茶」的)談興來了,看著那一頁頁的老相片,我驚呼著也低嘆著,原來這背後的故事是這樣來的;為了想學戲不去上學的小女孩,前進東南亞的年輕名角,為了不同媒體引發的戲劇革命…一頁頁娓娓道來,一幕幕都磨人,也精彩。看著自傳不由得讓人佩服;到了老,麗花阿姨仍是想把戲演好,讓歌仔戲能在這塊土地上持續散發光熱;公演的五千圓門票怎會不值得呢?
為什麼之前會說想看李安拍麗花姐的紀錄片呢?我記得書到的那天我曾問了一句話,這兩個人的書在接下來的暢榜上誰會是第一名呢?兩個都是國寶,在不同的表演藝術領域上發光發熱。當然大家壓倒性地看好李安,卻也不敢忽視網路預購時不久就賣完三千本的楊麗花…但我們都清楚,不管接下來誰勝誰負,都值得驕傲與喝采。一個是成功地將東方的傳統精神融入在西方電影中,一個則是成功地將傳統戲劇重新包裝與詮釋到雅俗共賞,都是自律甚嚴的人,也是磨人的製作人與導演;兩個擁有共通特質卻又南轅北轍的藝術家可以爆出些什麼呢?除了李安之外,我想不到有更有趣味性的組合了(按:為什麼不是王家衛或是陳凱歌?他們又沒有看歌仔戲的集體記憶…我實在沒法想像麗花版的花樣年華或是霸王別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