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wikinomics之我思

當我還在閱讀wikinomics時,書上來不及提到的,比方myspace即將推出簡體中文版,比方因為放了不當的照片,youtube差點就被踢出泰國,而搜尋引擎大戰,讓microsoft開出了天價要買下yahoo,在台灣,部落客的華山論「見」竟也辦了三年,而無名小站和交大的回饋金事件則是鬧得人盡皆知…眼下看到的全是新聞,但是網際網路的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至今仍無人說得清楚。

嚴格說來,我只是一個網路的使用者,某方面來說也許可能是一個參與者,但我不是設計者,更遑論是一個創造者。網路對我而言,是知識的一種新的載體與媒介,不管就找資料或者是分享資料(如果我在部落格上的文字和照片也算的話…)都和我的求學與閱讀經驗已經大不相同了。

然而網際網路給人類帶來的變化,並不只是在資料的搜尋和知識的分享而已;相較於硬體的不斷進步與從工業革命過後資本主義的興起,到推倒柏林圍牆後的極權主義開始宣告走向末路…網路帶來的革命影響人類文明更甚,而且無一人可以避免。

當然就一開始,書中就提到了wikinomic的四大特色:openess,peering,sharing;thinking globally,acting locally。每位使用者都可能是提供者,生產者,改良者;共同的角色則是參與者。企業與顧客的界限更加糢糊;只要經過訓練或是學習,大家都可以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產品或客戶。不過因為目前我還沒讀完,有關網路對經濟的影響,我想我會放在讀完之後再來把這部份的心得完成。(如果R&D都可以放在網路上討論,甚至是專利的交易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時,有關網路對於經濟的影響應該不是只讀完一百多頁也還沒經過消化時來討論的。)

應該說,我想先從這一百多頁先來想一下參與者的角色,還有”社會化”這個最近比較多新聞報導的問題。從電車男一直到震驚全球的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無一不曝露出躲在螢幕和鍵盤之後,有多少人是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人群的。部落格當然是一個代表個人發聲的平台,只要有帳號,每個人都可在自己這一方小天地中盡情的表現自己,(不管是有心或無意),讓某些事物得以被注意或是被討論,在網路上交換彼此的意見,照片,音樂…就像作者說的,就像住在隔壁房間的朋友一樣,敲個門就可以進去了,(有時就算不敲也沒關係)有的使用者為了讓介面更好,操作更順暢或是大家看了更開心,便會不斷地釋出一些東西,外掛軟體也好,照片,冷笑話…無一不是在豐富這一切的內容。(分享與參與是網路使用者最重要的特質之一。)然而就算網際網路上的內容再豐富,甚至於電玩的等級再高,當一個人沉溺在其中時,往往忽略了在真實世界中有太多情感的表達並沒有辦法像用鍵盤敲出字來這麼簡單,因為人會隨著另一方的表達方式與個人的情感與思考,對於人事物的接受度也會有所不同。很多技能都會因為疏於練習而導致生疏或是遺忘,對人的感受也是其中一種。要不,又那來那麼多宅男呢?

再說得更白一點,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廂情願就可解決的;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因愛生恨是一種(我愛你為什麼你卻不愛我,這種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有解的問題還是一樣不斷發生。)在網路上為了不同觀點,幾方人馬洗版,放話也不是沒有(蔡依林的歌迷就會說徐懷鈺的新造型是模仿的,接下來就是雙方歌迷差點沒打起來…)其實說來說去,還是回到最原始的社會化問題;是不是能夠接受不同的觀點和表達。而當一個人習慣了匿名表達,習慣了看螢幕卻不看表情的日子後,還真的能夠再與人相處嗎?也或者是另一個問題,還能夠用更多更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嗎?書中無法解答,我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

整體來說,網路對人類的影響當然不只這些,我也只能就我自己知道的那一點東西稍微和書裡的結合一下,但是又不能說是很成熟或是很有洞見的觀察;只能說,這一百多頁只是一個開端,我仍是要再花上一些時間閱讀它,也整理自己的一些思緒。我不知道我可以從這次的閱讀過程中找到什麼答案,但是我相信這將會是我的閱讀中很有趣的一次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