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只想用Nèmirovsky的語言再重讀一次《法蘭西組曲》

想重新再去學法文,只為了有一天我能夠用Nèmirovsky的語言再重讀一次《Suite française》。並不是因為翻譯不夠好,或者是那樣的筆調與風格不夠動人;而是我無法想見如何不用她的語言來詮釋她的文字。

在收到書訊與簡介時,用著休息時間把一小段文字讀完,有點被她的文采震慑;那是一種妳知道有一個人用著文字對著妳訴說她的故事的感覺,猶如杜普蕾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那般。而殘忍的是這竟是一個未完的故事,不管書內書外都是如此;妳知道這個故事妳永遠等不到結局,但妳就是忍不住想看,想知道。

在家讀到第131頁時,發現是一整頁的空白,原以為那是在戰亂中的一連串急迫所留下的,在文學上有所寓意的空白;但當發現一連串出現空白時…才發現那是印製過成中的漏印(老闆娘曰:『看來應該是一台漏印了。』)笑了下自己的愚蠢,換了本完整的書回家重讀,連續幾晚捨不得放下。唯一想問的是,戰爭究竟是什麼?真是沒有個人的社會集體意識?也或者說這是人類集體意識下的劣根性,只是在那個時間點曝光罷了?

在看第一部的『六月風暴』時比較沒有太大的震憾,也或許是因為那是戰爭的一開場,場景已在許多歷史書中見過,即便多了許多人物、對白…很順暢、好讀,但就是打不進心裡。當然那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為那樣的掙扎離我究竟太過遙遠,一時狂熱的愛國心,逃難中的顧不得與斤斤計較,都是不會太過意外的感受;但在那樣的場景更顯出Nèmirovsky的文采過人。但開始讀起『柔板』時,我卻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心情隨著文字起伏著。

很多愛情故事妳一直都知道有所謂的起承轉合,但總脫離不了一種『獻祭』的感覺;那是在愛情中所經歷的必然過程『請了解我,看著我,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心所愛。你呢?那你呢,親愛的。』那樣單純的激情卻又無關肉慾。但他們的愛情卻不見容於當下,他們之間橫亙的是民族的對立,血流成河的戰役;但扣除掉這些,他們也僅僅是兩個人而已。槍聲響起,就註定了這一切不可能有任何結局,甚至於談不上什麼生離死別,因為沒有人知道在戰後還會有什麼?或是不會有什麼?兩人的互稱永遠都是Vous,即便到了最後一刻;能做的只有看著所愛遠去,『別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的。』法文會是這樣的嗎?À bientôt﹒Je ne vais pas vous oublier à jamais﹒連tu都不能用上嗎?這是一種諷刺嗎?一個字的距離竟是咫尺天涯。但這樣的過程卻沒有人能怪罪任何一方;戰爭與仇恨在那個時代本來就凌駕在所有私人情感之上。而在那個時代本來就是人性最醜惡的時代;『這裡的人互相指控誰誰誰大聲呼籲支持英國和戴高樂,誰誰誰又囤積食糧,從事間諜行動,如果真一一採信的話,整個地區的居民全都要進監獄了。』若是連週遭的人無一可信的時候,還有什麼是值得信任的?『柔板Dolce』按理來說是甜美的,但那過程卻是煎熬;還有什麼比這更傷的?

闔上了書,跌落谷底的深沉逃離不開。儘管今天天候晴朗,但我仍無法逃開那人影消失的黑夜。戰爭之於人究竟是什麼呢?人在戰爭面前變得渺小,但戰爭卻是由人發起;人性的善與惡究竟界線在何處?或者,戰爭的發生原來是偽善的自利藉口?

2 則留言:

  1. Hi,看過英文版,「別了」是翻自Adieu。可以想見Lucile是多麼不捨...。她始終謹慎地隱藏心中的澎湃,表面上雖一副淡然貌,最後還是被Adieu這個字出賣。

    戰爭對於女性的煎熬,尤其是心理上的,真的不下於男性。儘管,它不常被電影、文學提及。

    作者可以在那種嚴峻的環境下寫出如此細膩的文字,真的只能五體投地。

    取名Dolce也很讚。Bruno跟Lucile這段過程雖然煎熬,但只要找到幾刻短暫的歡愉、溫馨,哪怕它稍縱即逝,但永遠都讓人回味無窮、激動不已。:)

    回覆刪除
  2. 啊~真是太好了~謝謝你!
    我的法文早在10年前就還給老師了啊!!!
    這樣看來!我得重新再學法文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