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something's about affulenza

富裕的真義是什麼?這大概是這陣子看著所有的財經新聞我最想問的問題。當然數字這件事本身是可以訴說一些事情,但我總覺得裡頭有一些隱含的東西一定還沒有被揭露,所以我始終不會有太多或是太大的評論;一方面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夠成熟,二來也會覺得有的事情我不瞭解全盤,妄下斷語並不是件太正確的事,也或許是因為這樣,反倒心底踏實。

在談關於《富裕流感》之前,我想先提到之前看的《奢華正在流行》,那是莫約四五年前左右的事,當時景氣沒這時來得壞,正是LV包滿街跑,下了班的敦化南路上盡是香車美人的時節。閱讀的歷程宛如看著自家店裡客人的長相,當時是把這本書當成一本生活型態觀察的書在看,並沒有投注太多精神在裡頭,只是不勝酒力的我從頭到尾都弄不清為什麼要買雪樹伏特加?或是砸下大筆的銀子去買一罐和車子差不多價碼的紅酒;當然可以解釋做蒐集狂的偏執,但對我來說那也還真是浪費…等我自己前兩週把自己的書整好,才發現我手上的書也堆了12層高櫃,其中有六層還是堆兩層的…真不知道是誰比較浪費?

過了幾年景氣越來越壞,幸運的是一直都還保有工作,衣食無虞;但自從店中揀到小兔之後我不得不思索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連寵物都養不起?T喵喵被收養之後的確是有些開銷的,但撇開醫藥費和剛開始買貓砂屋這些小東西之外,小喵吃的是希爾斯飼料,用的是十公斤一百五十元的香水細貓砂,吃喝拉撒一個月的花費大概是七八百元;小兔應該在花費上也差不多是這樣吧,但小兔被拋棄了,而T喵還在我房裡東闖西撞,過著快樂的小貓生活。查了網頁發現小兔是一隻價值六千大洋的荷蘭垂耳兔…我心想,既然要養,卻又為了什麼不好好照顧?而這個時間點在讀起《富裕流感》就不免多了點想法。

老實說這本書的論調有點老套了,談論的不脫消費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加上一樣是先有影集再集結成書後有些重新修訂,原則上因為在八零年代左右就有了傅利曼的選擇的自由,所以並不會覺得有些什麼樣特別。美國的言論自由也的確是在全世界最被尊重的,即便有正反兩造的論調,也還是能夠維持基本尊重,不致如台灣有部份人物不是搞到老死不相往來,就是一路針鋒相對到天長地久,一輩子誓不兩立。當所有人把不景氣的矛頭都指向美國時,至少他們在國際間的表現上也還算是維持一定風度;這點我相信與其立國精神與背景有正相關。但他也的確是個青少年國家,很多的底蘊上的不夠深厚加以過度自信而造成了經濟問題,關於這部份的確也是需要負起責任的。也因此當他們在談論過渡消費這件事時,就不得不重新檢視其生活態度與教育狀況,最後才發現物質過多的社會原來是最貧乏的,所以不斷用新的物質填補心靈的缺口,短暫滿足後又開始感到空虛;於是房子越蓋越大,東西越塞越多,但時間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空…這本書談的並不是美國而已,而是全球各地發生的美國化生活狀況的寫實。

但這世界最缺乏的也許並不是物質,很有可能是意義。沒有意義,就很難體會滿足,也難怪乎這麼多書在教導如何讓生活更滿足,就像櫻妹妹說的,人都是開始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健康時才來看健康書,倒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偏偏意義與存在這事又是最難被解釋的,用物品來解釋倒也不失為捷徑。

只是當很多人喊著『做自己』時,可曾瞭解何謂『本我』呢?還是在無意間我們也在消費自己的『本我』?書末當然對人們如何學會面對自己的生活有提出看法與有用的建議,但總覺得回到問題的根底,生活與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今天人們可以參照專家的建議,把自己的生活也來個砍掉重練,但所有問題終歸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重新思考。歐巴馬的就職演說主軸是『負責任』,看來這可不是美國政府的事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