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關於かわいい,美麗,還有我的台式解讀

「外表還是很重要的。」這是幾年前一支中山美穗代言的化妝品廣告結語,我記得那一年那支口紅還賣到缺貨。過了幾年,這句台詞還是用各種不同的型式在各處出現,只是其中的符碼不再只有美麗,還有可愛。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日本女人可以對於法國女人有特別異樣的豔羨與崇拜?日本人對於法國的熱愛簡直就是如宗教狂熱般地不可理喻,甚至可以說是瘋狂。當然日本女人對於外表和型像有多麼的重視,劉黎兒女士的文章已經談得太多,而more,with,jj,non-no,can cam…無不在每個月每雙週就在提醒著大家,隨時都要當個「美人」,而只要書名掛上個「法國女人」也等同於票房保證,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因為台灣受到日本的影響所造成的另類現象?

很早就知道,原來日本的かわいい是一種文化符碼,它的實質意義絕對不會是字義上或是言詞上那麼簡單,一如法國女人的口紅與內衣,少了這些,法國女人的自信與驕傲便難以突顯。但如果不是讀了可愛力量大和兩支口紅與一個情人,我大概不會對這兩處產生太大的共同聯想,了不起只會想到Louis Vuitton和Hémeres在日本開了旗艦店,一直到現在還是呈現塞爆的狀態…。(悲哀的是,我卻沒聽說過那家書店在平日還得做人流量管制,果然一人一款命,嗚乎。)

這兩個國家之所以讓我感到好奇,絕對不是因為日本人的Kitty有多麼地かわいい(實情是我真的覺得它很可愛。)而法國女人又是多麼美麗而有自信(誰能說蘇菲瑪索不是個美女?)而是她們竟然可在在無意中形成了一種特異的文化符碼,而那個符碼的解碼過程可比起Dan Brown的達文西密碼可是有趣上千百倍,而且不需經歷謀殺,也不需大老遠跑一趟羅浮宮大排長龍;而是坐在街上,用力瞧,才能感受到那有趣之處。

當然就一個沒有去過法國,日本也只去過三次的人來說這些話,實在是既淺薄又不客觀;可是從這一年看到的廣告或是平台桌上的「法國女人◎╳△&…」我不得不下一個主觀的台式解讀…原來日本的符號是かわいい,法國女人的符號則是美麗,而其中最大的相同處是在他人的眼光,而最大的差異在於成年與少女化。只有一心想要變成美麗大人的少女(或是小孩子)才會一直把大人慣用的東西往身上穿戴,卻又偏偏不想放棄旁人對於小孩憐愛的眼光。而一個早以習慣隨時光鮮亮麗的大人,卻又總是看著迎面而來的女人,總忍不住打量對方全身,恨不得能稱出對方斤兩多少,看似自信,卻永遠把另一個女人當做情敵的不安,和初戀時的少女又有何異?妳問我,法國女人和日本人有何相似相異?我怎能回答妳,在我的解讀裡,偷情的包法利夫人說不定也是瘋狂的Kitty迷,而大頭貼和瞳孔放大片,原來也是一種變身的道具,you are what you eating也許可以改變成you are what you using.或是you are what you wearing.也不一定。

只是我幹嘛沒事去注意人家穿什麼扮什麼說什麼來著?還不就是因為天生就多了那麼一些不專心,看到一個人穿什麼,就開始在猜這個人的工作,喜歡讀什麼?沒事的時候喜歡做什麼?之所以有趣,也不就是看與被看之間罷了。至於非得要去結構解構…這就超出我的智力範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