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冬天滾《雪球》

《雪球》到手之前就已經知道不會是馬上可以讀完的一本書,中文版到店時很無聊地拿到磅秤上一量…2公斤,好樣的,人家是滾雪球,我想我應該是會被雪球滾才對。因為真的是一本不會很快讀完的書,加上這陣子拼團購的關係,讀完整本中文版已經是用了半個月時間。

當然除了體積和重量之外,巴菲特也真的是個精彩的人;雖然在這本書出版前就聽說了小小的風雨波瀾,但傳記這回事最可貴的就在真實,就如書末作者所述:『編輯哈麗絲(Ann Harris )提供我諸多協助,因為她的鼓勵,《雪球》一書從更全面的觀點寫一個男人的一生。』我相信巴菲特本人即使對這本傳記有所不滿,但也應該不會希望這是一本歌功頌德之作;這也是這本書和《永恆的價值》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發生次貸事件之前我讀了《永恆的價值》,也是一本極為精彩的傳記,但時間畢竟還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巴菲特也還尚未面臨妻子過逝後的轉變,加以網路當時也才剛萌芽,總覺得看完了之後還是有所缺憾;《雪球》剛好就補上了這十多年的缺口之外,更加入了大量的資料與訪談紀錄,終於讓我發現為什麼當時在讀《永恆的價值》會覺得少了些什麼的原因;原來就是少了所羅門那一段及網路泡沫那一段。關於所羅門那段恩怨情仇,也的確該要編成部電影或是電視劇才對;光看巴菲特對於Michael Lewis恨得牙癢癢的一段,加上所羅門自己公司或是對於當時華爾街刮起的那個風暴,和這兩年的次貸及金融風暴相比毫不遜色,當然那也可以視為一種前兆,在高度的財務槓桿操作下,從沒有人問過最關鍵的問題:『錢從哪裡來?』、『拿什麼還?』一如前陣子和櫻聊的七千億疏困案,我只問一句:『那他們打算怎麼還?割地賠款嗎?』看了書我才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有這個疑問而已。不過我不是什麼先知,我能做的預測也不過就現實生活的觀察做出來的推測;巴菲特不但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更有可能是全美國讀財務報表讀最勤,分析最透徹的管理者,『他認為將來外國投資人很可能會轉而喜歡美國的房地產、企業和其它的「實體資產」,甚於用紙印成的債券。美國人會開始一塊塊賣掉辦公大樓和企業等資產。』

一直覺得看一個人的傳記最重要的莫過於看到一個人的價值觀,霍爺爺的自傳讓人感受到一個人對於信念的堅持,傅利曼對於自由主義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一開始我只覺得我終於看到了什麼叫做『要和錢有感情』,而越往後看越發現誠實和簡單才是巴菲特所堅持的。當然他不是個聖人,不然就不會被古佛蘭德給矇混過,他也錯過了可能是他此生最好的投資標地:Intel(其實我個人是還蠻欣賞葛洛夫的。)但他總是誠實面對所有的成敗,也或許是絕對務實與單純的特質,他選的標地物多半都是:看得到實體產品、創辦人或經營者認真、業界名聲好…還有被低估的股價。這些都已經是跳離一般投資的層面,而是跨足到了經營;波克夏與其說是投資公司,應該也可說是一個專業董事會;當然這樣的模式不一定絕對完美,但對於股東來說卻是絕對有利。唯有公司賺錢,股東才有利可圖;雖然不太能夠確定被投資的公司原本的員工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狀況,也不太能確定這樣的經營團隊是否能構尊重品牌原有的精神與歷史,不過說不定這並不是什麼太壞的事。

和傅利曼、霍布斯邦與杜拉克比較起來,我也的確沒那麼欣賞巴菲特;但我不得不說我佩服他的精神,現在正在進行的慈善事業;甚至敢對遺產稅制提出嚴格質疑(其實一旦他的方法過了,有錢人的子女反而無利可圖。)我相信即便他過世之後也不會鬧出難看的分家產連續劇;這樣的一個人、一輩子,已經足以成為一個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