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關於舊拍,總也是開心又心痛

原本就已看過舊拍商品明細,也做了賣場的layout與定位,但真正拆箱驗貨時總會得到一些驚奇(訝?喜?嚇?)

有些書之所以進到舊拍,純粹只是因為版別的更換,比方Freaknomics、Marley & me,目前進口的都已經是mass market,精裝本也已經訂不到了,既然已經訂不到書,未來也就無法再接訂單,因此就乾脆直接進了舊拍,讓喜歡的客人揀便宜帶走。一種則是可能是熱門電影、也可能是得了XX獎,直逼選舉的熱度讓人昏了頭,一下就是個天量訂單;只是量一多,電影下檔,成堆的書成了不動產,當初的熱切盼望最後成為災難,留來留去留成愁(仇?),雖然還是能賣的書,但真要好好消化一次,也非得靠拍賣不可。當然也有當年的錯手,造成了那些書幾年後進舊拍的命運。

一本書暢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很多,可能包含集體焦慮、傳媒、口碑、作者知名度…但一本書之所以滯銷的原因可能只有一個:『不投緣』;就像談戀愛一樣,總是要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書也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讀得了這許多,但時間總是有限,總有更想看的書、總有更重要的書在等著;那就暫且擱著吧。只是一擱往往三五年就去了,有時可能記得住,但更多是記不住的;最後,一本書就靜靜躺在架上,最後可能進了庫存再不見天日;直到舊拍的明細出現,記憶重現,捨不得一本書就這樣被便宜賣了,但更清楚的是也只有這樣,這本書才會有機會提早找到有緣人;否則,接下來的命運很有可能就直接拉去報廢,從此不再出現。

總也是這樣,舊拍成為最後的法庭,被尋獲的,從此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被遺忘的,終究離不了被遺忘的宿命。一邊拆著箱,一不小心就拆到了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Jelinek,、Pinter、柯慈、沙特、貝克特通通中獎。),這是種諷刺嗎?誰教你得諾貝爾的,落選的作家都賣得比你好。(不過話又說回來,帕慕克其實賣得很好~)諷刺的是曾經努力幫忙寫文案的幾本建築書也進了舊拍,老闆娘當年原價買的美術書也成落地出現在箱中,究竟要說是曲高和寡還是我們終究弄不清客人?若說是曲高和寡,為何Gombrich、Hobsbawm從未在舊拍出現過?若說是客人難以捉摸,那麼為什麼舊拍總是出現一窩子的愛書人來挖寶?

拆箱時發現了Peter Ackroyd的Shakespeare,書還封著膜,換句話說,不但是一本好書,還是本處女書,二話不說直接私藏;轉過頭去就看到佳欣也藏了套Narnia,幾位同事更是找起紙箱開始打包,準備第一天開賣就結帳帶走;舊拍,真是令人又開心卻又心痛的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