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他的一輩子。一世紀。

每個人的故事都足以寫成一本書。故事可長可短,可以是童話,也可以是傳奇;我該用什麼形容詞或是名詞來為霍布斯邦的故事下定義?

用了一週的時間,狠狠地(絕不誇張的副詞)將『趣味橫生的時光』讀完了。在這之前,我已經等了它近半年了。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史觀很有意思,另一方面…到老還是個共產黨(呃…死不悔改的老共?!)明明是個猶太人,卻又不是已知中那麼典型的受害者…甚至於,他在一個傳奇的世紀裡,他就是傳奇的見證人。

在這之前,我重新翻了巴森的『從黎明到衰頹』,同樣的是九十多歲的老人家,巴森窮其一生的閱讀與研究,最後將五百年間的西方文明變遷,反思了近代文明的『衰頹』;而身為傳奇見證人的霍布斯邦當然是用他生命中的真實經歷去體驗了看似『衰頹』,而實際上是尚未能被蓋棺論定的一世紀。在這個世紀,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韓戰、冷戰,拉丁美洲的短暫興起與紛亂…甚至是九一一!這過程中,他的角色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如果不是英國與維也納,或者,若不是因為家庭的景況特殊(父母的早逝,顛沛流離的家族…)也許我們看到的近代史,就會少了霍氏的左派觀點。時勢不只造英雄,同樣也會造學者。

而當霍布斯邦爺爺娓娓道來他的故事,我竟不會感受到太多老人家慣有的碎碎唸。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冷不防就放冷箭刺人的。明明是個忠貞的共產黨員,卻可以毫不留情的批判共產國家的執政,對爵士樂的熱愛與對美國霸權的憎惡一樣鮮明。當然閱讀的歷程不全然沒有挑戰可言;對近代史僅只一知半解的我,不斷地參照著書後的註解與書中附贈的年表與地圖,方才能有一點進入當時的地域概念;更別說是在腦中視覺化了,卻未曾讓身為讀者的我感到挫敗。即便是談到文學與音樂,也完全不會予人有吊書袋的感覺。引導著我看著他的一生,也看著我們所身處的『現代』是如何被型塑的。

書讀完了,我不禁回想住在台北的幾年間的事。小時候覺得熱鬧的林森北路和南京東路,白天再經過時竟已是美人遲暮(想我唸國小時,欣欣百貨和永綺百貨也曾雄霸一方啊。)曾經是搖搖晃晃的木柵線捷運竟也成了我每日上班的通勤工具,若不是為了活動,我根本不會踏上台鐵的月台搭票價比起客運要貴,但環境實在不乾淨的自強號火車(天可憐見,曾經在我的記憶中,自強號的地位猶如今天的飛機或高鐵。)短短二十年,環境竟已有爆炸性的轉變,幾十年後,我是否也會感嘆『衰頹』?還是我能夠如霍老那般堅持自己的理想與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