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正常性混亂or混亂性正常?!

我們冒著失去愛情的危險以求脫離無知。我們安慰自己思想的啟蒙永遠值得我們以痛苦來換取。然而這種確信不過是冰冷的撫慰。當我們將所求得的真理應用於私人生活時,卻發現這往往摧毀愛情。---from:愛情的正常性混亂

而愛情已然成為工業革命後的新興宗教。在經歷了波濤洶湧的一、二次世界大戰,動盪不安的六零年代到網際網路的普及使用…女人不需如Austen小說中那般辛苦地想盡辦法把自己嫁掉,以求得下半生安穩過活。而男人終也可以減少被當做長期飯票的社會危機。婚姻於是由公領域(帶著家族與社會的期望)走向了私領域(公證結婚大大降低了儀式上的複雜度,也助長了人們的婚姻衝動。)當婚姻與家庭不再是愛情的最後依歸時,愛情本身於是產生的質變與量變。

就像兩位社會學家所說:『愛情總是從生活的私己面展開,由細微的瑣事點燃,但看起來像是超乎世俗之上。』仔細想想,在現代社會要談一場戀愛何其簡單又何其不易;容易的事只要先找到對象(聽起來不容易,但管道其實還蠻多的。)一切就可以順利展開。然而最不容易被解答的永遠都是:為什麼是這個人?為什麼和想像中的不一樣?

是的,想像中的。人類因有希望而偉大,愛情亦然。每個童話故事都會說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中世紀的公主王子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不似今日複雜。王子有自己的領地,收入來源是稅收和納貢。那時代沒有太多的傳播工具,而叛亂之所以發生,很多時候起源是因為天災。身為一位王子最重要的是統治和成為英雄(王子的宿命…)公主沒有收入,更不可能有老師教導何謂女性主義。換句話說,除了如何獲得王子青睞之外,她也不可能接受到太多專業訓練。她一生中最要緊的是成為一位王后,生下一位王子。詩歌中歌詠的愛情並不存在神聖的婚姻生活之中。沒有人可以告訴王子如何依賴和表現脆弱;然而幾個世紀過後,公主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她知道自己不但可以成為王后,更有機會當個女王。但我們的社會對於這點還來不及調整,即使成為女王,在薪水上有時還趕不上王子。而王子卻仍背負著眾人給予的期望『你到底是不是個男人?』於是成了原罪。即便性別在現代早已越界,卻永遠有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我們問,我是誰?我們遇到了一個人,有著同樣的喜好與觀點,妙語如珠的對談…我們都認為彼此是失落的那一半…仔細想來,與其說是愛上對方,毋寧說是愛上了自我的想像。而最有趣的是,當我們選擇最世俗的神聖:『婚姻』時,起點和毀滅的終點都是愛情。因為我們都不可能成為對方理想的自己,因此結局往往只有兩種:坦然接受或是憤然離開。

而中間最弔詭的往往在於家庭的最終成員-孩子。因為對孩子有無限的期待,因此對孩子永遠有無限的耐心與關懷。是因為人們對家還是有著渴望嗎?還是無條件的愛是人類的本能?所有的物種都會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人類的欲望也是。我們都說孩子是不幸婚姻中的最大受害者,但始作俑者卻是我們所稱之的愛。永遠為難卻永遠無解的問題。

愛情在這個時代是正常性混亂或是混亂性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解讀(這是社會學最有趣的地方)但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取決於究竟我們追求的是理想中的自己還是理想中的愛情?我們愛上的是我們眼中的幻影還是愛上愛情本身?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同理可證於愛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