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第二次的《放學後》,感覺還是不太舒服。東野圭吾是能寫的,即使是處女作也不讓人失望。也或許是因為國中唸的是女校,某種程度上其實是能夠理解那些小女生的感受。但恨意卻是我很難想像的。
『妳真正恨過一個人嗎?』我問了自己這個問題。老實說,我回答不出來。有的時候恨意只在當下產生,比方和老闆開會不愉快,比方說失戀;但那都是會過去的情感,有點像過敏,就是在特定時候會出現那樣。但真正要恨上一個人嗎?老實說,可能有;但卻從來沒有過殺意,反而是一種深沉的無能為力。我一直以為青春的恨意與惡意往往來得快去得快,但這整個故事讓我重新思考了青春的殘酷面,那個我曾經度過,也早已遺忘的殘酷現實。
青春很美,美在一切都很單純;所以青春容不得背叛與謊言。我不確定在男生的團體是否會有這樣的狀況,但在女生間,私底下的角力、排擠與謊言比起大人的世界來得更為驚人;起因可能因為嫉妒、或者只是單純的為了鞏固自己的小世界而不惜傷害人的殘酷。女生一但反撲,力量其實是驚人的。這樣的殘酷或許不會帶到職場上,但想起那段境遇卻仍是心有餘悸。你可以說那是女人隱藏在鏡子與衣裳下的獸性;它的表現方式或許不如陽性那般張牙舞爪的張狂,卻也不保證不會傷人;事實是,很多時候得罪女人比得罪男人狀況會來得更糟點,我是女人,我承認。
書中有著女學生對於老師的短暫迷戀,等到唸到專科大學時,百分之九十九通常都會悔不當初,甚至覺得當年一定是瞎了眼昏了頭;但在那樣純女性的環境中,女孩也只能這樣去想像書上的戀愛是怎麼回事。東野處理這個部份處理得挺好,(只是不知道他知不知道這些小女生長大後後悔的神情?)不灑狗血,處理得剛剛好的曖昧讓人覺得很有意思。雖然看到一半就差不多猜出兇手是誰,但引人繼續的動力便是『動機』;總覺得若是不能搞清為什麼,便不想和這本書善罷干休,這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吧!
離開高中那個年紀好遠好遠了,甚至於我已不能把當年的樣子和現在做連結了。但當年我恨過人嗎?我不知道。或者是,『妳有沒有勇氣恨一個人?』我甚至無法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