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文明的賦格

我得承認一開始《雲圖》並不在我這個月的閱讀計劃之內。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太久沒好好讀商業書,原本想把這個月拿來好好讀商業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手上同時有四份(昨天正式邁向第五份)書稿等著讀。因此即知道是一本自己會感興趣的小說,卻不會排在最優先,直到聽到同事的一些疑惑,心想也許自己讀一次會好些;所以也就先擱下書稿,讀起它了。

我得承認剛開始在閱讀的時候並不是很順,總覺得我在讀的並不是一部小說,而是六部,而且是六部互不相干,了不起只有個胎記是一樣的,看不出太大的聯結性;心想又是作家在玩弄文字遊戲,卻沒想到當自己一開始能掌握整個故事時,最想做的一件事竟是把書給拆了,重新組合一次,再重讀一次;而在重讀的那時,我必當放出巴哈的賦格做為背景音樂。

為什麼是賦格而不是其它曲目?我想應該就是在那樂章的斷裂與互相的關連性,及管風琴。或許把整部小說用管風琴做為譬喻並不太恰當,但當我眼見著在書中人類文明的摧毀及重建,人性的貪婪與光明的光影交錯,我突然想起大教堂中的管風琴,當人們面對那樣龐大的樂器與樂音,除了震懾,更多的可能是畏懼;一如書中的宋咪面對到真實世界時的反應一般。

人類的文明是否起源於貪婪?這點已經無從查證起。而什麼又是文明呢?在維基百科裡的解釋是這樣的:『在現代漢語中,文明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文明與文化這兩個詞彙有含義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並不意味野蠻。』如果根據這樣的解釋,也許現階段台灣在追求的是文明,而不是文化。但『文明』與『野蠻』的分野往往依靠著權力(或是拳頭)去做評斷,誰勝了就是文明。但有時過程之殘忍,也讓人懷疑『文明』是否真實。『國家充其量就是人性膨脹到極大。總括來說,所謂國家,就是用暴力寫下法律的組織。』而仔細思考每一個國家的生成,血流成河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宿命,更甚著,在每一個角落或多或少都有著見血或是不見血的角力,最後形成所謂的『認知』或『經驗』;很詭異的是我們竟能習以為常。

這時又不免要提到『駭客任務』了。當然三部曲下來好看與否,每個人心中自有判斷,但就像是最後一部曲中造物主與先知一同坐下,Neo的犧牲原來也是程式設計中的一環;所有一切最終仍是要回到迴圈中重新來過。那個慧星似的胎記似乎也正是在隱喻著文明的迴圈。一如近來最熱門的末日論『2012』,某種程度上也是毀滅與再生的無間循環;與其說是自然的反撲,倒不如說是最終仍回到原點。人類在摧毀某些事物(包含記憶)的能力驚人,而那當下永遠都有合理的藉口;甚至最後都可再重組為另一個不是事實的事實。(os:我承認我有感而發。)一個地方斷裂後,再從另一處重接,可以說它有關聯,也可以解釋為穿鑿附會。重組、拆解、摧毀,我在六個故事中遊走。

而即便到現在,我也不能相信這本書已經讀完了。是的,那是一個無限的迴圈,而在迴圈的每一處似乎又埋著未爆的地雷。一段文明的向來都是以摧毀做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