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關於愛情與管理學

分手後九十天,生活開始回歸常軌;在整理書櫃時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杜拉克管理聖經》還放在另一個人的書櫃上,不捨這本書但卻不想再聯絡故人,於是便再重新添購一本。這樣的留在故人架上的書莫約二、三十冊,但與其心疼,還不如自己逐一購回來得實在。有的事情不是相見與懷念這麼簡單。

在回歸正常的此刻,我讀著杜拉克的這一段話:『人具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特質。和其他資源不同的是,人對於自己要不要工作,握有絕對的自主權。』又忍不住想起在前幾個月一位朋友勸過我的:『一個人要是沒有肩膀,他就是不會有,這和年齡無關。』我突然想到,如果平日在面對到工作上的許多事情,我總還是能夠耐著性子拆解問題,為什麼我不能夠問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即便得到的答案不一定有解,甚至是社會觀感上的無理數,但我還是知道我自己是否能有足夠成熟度面對這一切。我再度打開了《理性與感性》,試著從奧斯汀和杜拉克兩位大師的書中找到答案。

嚴格說來我並不是珍迷,會開始讀奧斯汀的書純粹是被三個人影響,分別是前老闆、李安導演與杜拉克。前老闆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最後總會引用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裡的概念與話語,我不得不承認我心裡是有些os的,我真的對於一群小女孩和一個聒噪的媽老是想把結婚當做人生終極目標的故事沒太大興趣。但對立與衝突,教養與自制卻是讓我無法移開目光的議題。而一天晚上在電影台看到了李安導演導的《理性與感性》,我不由得睜大了眼睛,裡頭太多細微之處讓我不得不回去尋找原著;在此同時正巧前老闆盛誇最佳譯本的時報版剛出版不久,裡頭導讀的一段話便是說到Elinor是杜拉克心中最完美的經理人典型;我承認我不愛《傲慢與偏見》,但是我無法不欣賞《理性與感性》。但我怎也沒想到在幾年後自己竟然會一再重讀這本書,而且必定要與杜拉克的書一起。

《理性與感性》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管理寓言,雖然有人拿Elinor與薛寶釵相比,但對我來說,她們倆除了幹練之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管理者的類型。書中談到了許多預算與收入問題,就許多讀愛情小說的讀者來說是不習慣的;畢竟馬車、美麗的傢俱與房租都不是出現在羅曼史中的好題裁;但現實生活中金錢的影響力卻無所不在。它當然更是一部好的行銷管理學教本,能把網路行銷4C原則(Customer Experience、Customer Relationship、Communication、Community)用到如Elinor這般淋漓盡致,與現代優秀的行銷經理人能力相較並不遑多讓。但有趣的是人們多半欣賞這樣的經理人,但在談戀愛時卻往往又像Marianne那樣奮不顧身(包含我)。我在想,是不是可能有『愛情管理學』這麼一門學科出現?又或者,『失戀管理學』?

為什麼會想讀?也許就是因為失戀前三個月的感受特別像Marianne那樣大起大落。生活中最害怕就是遇到情緒大起大落的狀況,但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卻往往帶有遺憾色彩,即便理智到幾近變態的Elinor也不免要患得患失。但在兩個戀愛故事中,Elinor想成就的並不只是濃情蜜意愛你愛我就足夠,而是想在那其中成就些什麼。那是杜拉克在許多書中提到的管理人的責任,卻不免予人無趣之感;如果每段愛情都要成就出一個『更好』的人,這樣一場戀愛是不是壓力太大了?這時卻又不得不回過頭來看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在佛洛姆的說法:『除了給予之外,愛總是包含著其它幾種基本元素,這些因素是一切形式的愛所共同具有的,即照顧、責任、尊重以及瞭解—這些因素把愛的積極主動性明確的表現出來。』若是如此說來,Willoughby與Marianne那段戀情反倒是passion的程度大於愛;但沒有passion的愛情是否還是愛情?

那麼愛情究竟有沒有辦法被管理?杜拉克沒有告訴我,奧斯汀也沒有告訴我,只能讓我獨自在桌前苦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