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便利商店準備要買常買的always黑巧克力時,猛然發現它的標價從我熟悉的35元變成了50元;因為實在是被它那高達42.8%的漲幅給嚇到了,我最後買了一個只要10元的新貴派。
老實說,我不是被漲價這件事嚇過一次而已;有了上次一次調漲30%的咖啡豆購買經驗後,開始能體會羅傑斯說的,未來吃一頓早餐的那一杯咖啡將會變得很昂貴。這也是為什麼我情願到咖啡店買磨好的豆子到辦公室泡,盡量少在外面買。一方面是因為咖啡對我來說真的是超級必需品,但我不可能一天要花上兩百多元去買個二杯,7-11兩杯也要80了,除非真的是休假,對自己好一點;要不然真的是太離譜了點。
當然每個人也都知道,物價飛漲的速度永遠遠超過薪水的幅度,也從上回的咖啡事件之後,我赫然發現原來我越來越貧窮了,可是咖啡要喝,書要買,家用一樣要支出,總覺得這樣的物價真的會讓人生活沒品質。也許正因為有這個自知吧,我忽然發現其實這樣也還不錯,因為這段時間,突然不知道為了什麼,台北市突然出現了好多免費活動〈當然有很多是自家辦的〉,咖啡當然不能省,但泡的技術慢慢再進步,想想這樣也蠻好的,如果物價持續上漲,咖啡的問題遲早還是要解決。
只是我現在還不能解決的痛苦在於巧克力。亞歷山大.封.笙堡在他的書中教人放棄也會有快樂,在貧困中依然能夠優雅過活…可是,巧克力變貴了還是事實,我能做的只能少吃,而當我必需要忍著想吃巧克力的衝動或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選擇另一種巧克力,這好像也不是挺優雅的一件事。當然,巧克力之於我並不是必需品,它只是在我沮喪時的鎮奮劑,如果照亞歷山大.封.笙堡的做法,也許我應該找其他的慰藉才對。
也不過就是因為物價高所以人就變窮了嘛。我實在也不想拿這個來罵任何人,因為經濟的問題太過複雜,在台灣又太多政治因素被參雜其中,我能做的,也不過就是祈求別再漲價了。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羅蘭巴特和我的面膜
我一直在想一件事:羅蘭巴特應該不是個正常人,而身為一個正常人去讀他的書很容易以為自己其實才是不正常的那個人…我想真的不正常的應該是我才對。
在上大夜的時候,維德就和我說過,讀神話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因為讀到後來會一直問,羅蘭巴特到底在想些什麼?事實證明,維德平常雖不是個太正經的人,但他的確老實。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的。
也許對於羅蘭巴特來說,現代的生活真的是造神運動再興起(他如果還活著看得到台灣的現況,也許也會這樣認為吧…),所有事物都成了新的神話符碼,就工業革命以降,現代生活的確已經是儼然成形的神話。在Dickens還在工廠黏瓶子上的標籤,利用晚上偷偷寫稿再偷偷寄到出版社的那個時代,他一定想不到現代有種東西叫做 “blog”,隨時都可以上去發表新的文章,還會有不同的人可以上去幫忙審稿,更不要說是直接用email寄出作品時,還能設定回條。
我想羅蘭巴特應該也會和范可欽結上樑子。就在范可欽幫SK2大作廣告的時候,羅蘭巴特用他那優雅而戲謔的筆調寫出了這樣一段︰
所以深層的觀念很普遍,所以沒有任何廣告少得了它。但關於這深層之內能夠滲透變化的滋養實體則一概不清;僅僅指明為原則(活化、促進和滋養)或精華(生機﹑復甦﹑再生),完全是莫里哀式﹙vocabulaire moliéresque﹚,勉強展露一點科學的味道以顯得複雜﹙殺菌因子R1﹚。因此新產出的面霜大部份會取名為水性的,流質的,超滲透性的等等;﹙小採購的os︰原來大部份保養品的廣告詞一直都沒什麼改變呀…﹚油脂的觀念長久以來與美容品的觀念一體,現在則以流體來掩蔽自身或使之複雜化;自作一番修正,有時尚且會消失,好讓位給流質的化妝水,轉而讓位給靈氣的爽膚水,若是為了對抗皮膚的角質則光榮的具有收斂性。反之,為了慷慨滋養難以饜足的深層處,則羞澀地命為特別;而這深處的消化作用,廣告無情向我們表現出來。
我一面大笑羅蘭巴特解構後的廣告符碼,卻在選面膜時不免捏把冷汗;大體上,現在的面膜依熱門成份分來,尚有Q10、紅酒多酚、酒粕、左旋c…而就功能來說,保濕、美白、深層清潔、活化…無一不落在巴特的解構之中;然而庸俗如我又怎不能被這些符碼所誘惑﹙產品功能:活化修護…能提供肌膚深層的明亮及滋養效果,改善皮膚的暗沉狀況…﹚只是一個小小的面膜呀!沒想到羅蘭巴特都把所有功能給說盡道穿,教我買也不是﹙我心中總也有那想要保住青春的一點小小虛榮…﹚不買也不是﹙原來在神話的後面掩藏的還是商業機制…﹚
只是就像佳龍說的,幹嘛要把事情搞得那麼複雜?我想他大概不用保養品吧…老實說,我也不確定為什麼羅蘭巴特真的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搞得那麼複雜,但其實說不定把生活搞複雜的人是我自己;走出藥妝店,我手上多了盒面膜。
在上大夜的時候,維德就和我說過,讀神話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因為讀到後來會一直問,羅蘭巴特到底在想些什麼?事實證明,維德平常雖不是個太正經的人,但他的確老實。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的。
也許對於羅蘭巴特來說,現代的生活真的是造神運動再興起(他如果還活著看得到台灣的現況,也許也會這樣認為吧…),所有事物都成了新的神話符碼,就工業革命以降,現代生活的確已經是儼然成形的神話。在Dickens還在工廠黏瓶子上的標籤,利用晚上偷偷寫稿再偷偷寄到出版社的那個時代,他一定想不到現代有種東西叫做 “blog”,隨時都可以上去發表新的文章,還會有不同的人可以上去幫忙審稿,更不要說是直接用email寄出作品時,還能設定回條。
我想羅蘭巴特應該也會和范可欽結上樑子。就在范可欽幫SK2大作廣告的時候,羅蘭巴特用他那優雅而戲謔的筆調寫出了這樣一段︰
所以深層的觀念很普遍,所以沒有任何廣告少得了它。但關於這深層之內能夠滲透變化的滋養實體則一概不清;僅僅指明為原則(活化、促進和滋養)或精華(生機﹑復甦﹑再生),完全是莫里哀式﹙vocabulaire moliéresque﹚,勉強展露一點科學的味道以顯得複雜﹙殺菌因子R1﹚。因此新產出的面霜大部份會取名為水性的,流質的,超滲透性的等等;﹙小採購的os︰原來大部份保養品的廣告詞一直都沒什麼改變呀…﹚油脂的觀念長久以來與美容品的觀念一體,現在則以流體來掩蔽自身或使之複雜化;自作一番修正,有時尚且會消失,好讓位給流質的化妝水,轉而讓位給靈氣的爽膚水,若是為了對抗皮膚的角質則光榮的具有收斂性。反之,為了慷慨滋養難以饜足的深層處,則羞澀地命為特別;而這深處的消化作用,廣告無情向我們表現出來。
我一面大笑羅蘭巴特解構後的廣告符碼,卻在選面膜時不免捏把冷汗;大體上,現在的面膜依熱門成份分來,尚有Q10、紅酒多酚、酒粕、左旋c…而就功能來說,保濕、美白、深層清潔、活化…無一不落在巴特的解構之中;然而庸俗如我又怎不能被這些符碼所誘惑﹙產品功能:活化修護…能提供肌膚深層的明亮及滋養效果,改善皮膚的暗沉狀況…﹚只是一個小小的面膜呀!沒想到羅蘭巴特都把所有功能給說盡道穿,教我買也不是﹙我心中總也有那想要保住青春的一點小小虛榮…﹚不買也不是﹙原來在神話的後面掩藏的還是商業機制…﹚
只是就像佳龍說的,幹嘛要把事情搞得那麼複雜?我想他大概不用保養品吧…老實說,我也不確定為什麼羅蘭巴特真的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搞得那麼複雜,但其實說不定把生活搞複雜的人是我自己;走出藥妝店,我手上多了盒面膜。
是蘋果還是橘子?
為什麼要學經濟學?因為想從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量化答案的方法…小採購如是說。
記得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幾個同事坐在老咖啡店中聊天,夏夜的風很涼。那晚聊的範圍,大抵脫離不了閱讀和生活;唸哲學的福銘和娟談起哲學時雙眼發著光,我想,沒有任何表情比這更美了。娟說了一句話:「哲學是愛智之學呀。」我相信。因為生命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答,而問題不是只有是非題選擇提兩種模型,可能有申論題,也可能只是一句引用句。老實說,文學和哲學實在都不會是我的強項,也許是因為我只對發生的事件有興趣,嗯,好吧。我承認我還蠻喜歡經濟學的。﹙數學很爛不代表就不能喜歡經濟學吧。﹚
在看到稱霸紐約時報與Amazon暢銷榜的Freaknomics終於翻譯成中文時,只能用感動萬分來形容我的感覺。
一開頭就說:如果道德代表理想化的世界,那麼經濟學代表著真實的世界。
也許就是因為世界不美好,所以我們在哲學中找尋一個比較可能完美的世界的可行性,文學則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的苦悶與喜閱得以抒發;經濟學,果真是門面對現實的學科。
所有事件背後的發生都有原因,肉眼所見並非全然是事實。至少我想也不是所有黑手黨老大都長得像馬龍白蘭度那麼帥,像艾爾帕西諾這麼有個性…當然大家也都知道,號稱清廉的官員也不一定誠實。
我們活在一個謊言的世代中。
我記得遠見這期提到了台灣的寂寞指數,對照起書中的一個範例,真是讓人笑倒。線上徵友者有百分之四以上年收入超過二十萬美元,但全體網路使用者這樣的高收入者不到百分之一,由此顯示這些人每四個人就有三個人有灌水之嫌。…男性最重視的條件是女人的長相,而女性則很在意男方的所得…我想這個如果用在最近常看到有關於網路交友詐騙的新聞或是其受益者﹙或受害者﹚一定也會點頭;學校可沒教過怎麼談戀愛喔,經濟學也不可能教人怎麼找對象。另一方面作者也說得好,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的表面文章,現在大家已司空見慣,不過選民其實也會說謊。所以沒有所謂準確的民調吧,因為所有的人都有說謊的可能性,只是程度的高低罷了。
真實的世界本來就不完美,端看我們如何面對罷了。經濟學給我們一種可能性,是解決問題的技術,也是面對真實的勇氣,而這門學科又是那樣的憂鬱,因為有太多的數學家把經濟學和數學搞混了,忽略了經濟的發生,原來是人類社會運作生成的結果,數學公式也許可以計算出變化的機率,可以預測出通膨;但數學不能計算出教育的變革帶來的社會變化,也不可能預測到網路普及後衍伸而來的社交技巧缺乏及之後發生的問題,當然也更不可能解決了。數學,培養我們的計算與邏輯能力,但我們實在不能只倚靠數學來解決經濟問題;也總得有人把經濟學當成一門把人當人看的學科吧。
只是,經濟學還要當一門孤獨的學科多久呢?
經濟學家John Kenneth Galbraith說得好︰「我們總是把方便的事權充真理,要不然就是最符合個人利益或福祉的事,或是可以免掉我們辛苦努力或是許多不便的事,我們也非常歡迎最能提升自尊的事。」我想,他一定也贊同作者的解讀:「傳統觀點必定簡單方便,讓人舒服放心–不過未必真實。」
記得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幾個同事坐在老咖啡店中聊天,夏夜的風很涼。那晚聊的範圍,大抵脫離不了閱讀和生活;唸哲學的福銘和娟談起哲學時雙眼發著光,我想,沒有任何表情比這更美了。娟說了一句話:「哲學是愛智之學呀。」我相信。因為生命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答,而問題不是只有是非題選擇提兩種模型,可能有申論題,也可能只是一句引用句。老實說,文學和哲學實在都不會是我的強項,也許是因為我只對發生的事件有興趣,嗯,好吧。我承認我還蠻喜歡經濟學的。﹙數學很爛不代表就不能喜歡經濟學吧。﹚
在看到稱霸紐約時報與Amazon暢銷榜的Freaknomics終於翻譯成中文時,只能用感動萬分來形容我的感覺。
一開頭就說:如果道德代表理想化的世界,那麼經濟學代表著真實的世界。
也許就是因為世界不美好,所以我們在哲學中找尋一個比較可能完美的世界的可行性,文學則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的苦悶與喜閱得以抒發;經濟學,果真是門面對現實的學科。
所有事件背後的發生都有原因,肉眼所見並非全然是事實。至少我想也不是所有黑手黨老大都長得像馬龍白蘭度那麼帥,像艾爾帕西諾這麼有個性…當然大家也都知道,號稱清廉的官員也不一定誠實。
我們活在一個謊言的世代中。
我記得遠見這期提到了台灣的寂寞指數,對照起書中的一個範例,真是讓人笑倒。線上徵友者有百分之四以上年收入超過二十萬美元,但全體網路使用者這樣的高收入者不到百分之一,由此顯示這些人每四個人就有三個人有灌水之嫌。…男性最重視的條件是女人的長相,而女性則很在意男方的所得…我想這個如果用在最近常看到有關於網路交友詐騙的新聞或是其受益者﹙或受害者﹚一定也會點頭;學校可沒教過怎麼談戀愛喔,經濟學也不可能教人怎麼找對象。另一方面作者也說得好,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的表面文章,現在大家已司空見慣,不過選民其實也會說謊。所以沒有所謂準確的民調吧,因為所有的人都有說謊的可能性,只是程度的高低罷了。
真實的世界本來就不完美,端看我們如何面對罷了。經濟學給我們一種可能性,是解決問題的技術,也是面對真實的勇氣,而這門學科又是那樣的憂鬱,因為有太多的數學家把經濟學和數學搞混了,忽略了經濟的發生,原來是人類社會運作生成的結果,數學公式也許可以計算出變化的機率,可以預測出通膨;但數學不能計算出教育的變革帶來的社會變化,也不可能預測到網路普及後衍伸而來的社交技巧缺乏及之後發生的問題,當然也更不可能解決了。數學,培養我們的計算與邏輯能力,但我們實在不能只倚靠數學來解決經濟問題;也總得有人把經濟學當成一門把人當人看的學科吧。
只是,經濟學還要當一門孤獨的學科多久呢?
經濟學家John Kenneth Galbraith說得好︰「我們總是把方便的事權充真理,要不然就是最符合個人利益或福祉的事,或是可以免掉我們辛苦努力或是許多不便的事,我們也非常歡迎最能提升自尊的事。」我想,他一定也贊同作者的解讀:「傳統觀點必定簡單方便,讓人舒服放心–不過未必真實。」
Lucifer的叛變---我讀但丁俱樂部
但丁寫作,是要我們在對死亡百思不解的時候從中超脫出來。他寫作是為了在我們萬念俱灰的時候為我們帶來一絲對於生命的希望。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禱告,在上帝眼中都有其作用。﹙摘錄自但丁俱樂部第十一章,p.269﹚
最近的這個時間點實在不是個看任何有關死亡的好時機,即便是生死學或是偵探小說〈原因很簡單,所有偵探小說都會有死亡的出現,即便是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中也有。〉只是從學生時代就知道神曲的存在,要人如何不對這個題裁感到好奇呢?
嚴格說來,但丁俱樂部比玫瑰的名字好讀些。如果同樣是用解密的角度去切幾本小說來說,我個人認為難度分別是玫瑰的名字>但丁俱樂部>時間的女兒>達文西密碼;換個角度說,達文西密碼是好萊塢式的推理小說,題裁討喜﹙誰能不對達文西與聖杯所有一切感到好奇呢?﹚是拍成電影的絕佳題裁。時間的女兒則是在陰雨連棉的午后的最佳動腦小說﹙所謂的真相並不一定存在於我們所讀的歷史中。﹚玫瑰的名字需要解密的範圍最大,Eco的手法又精彩,讀了幾次都還在思考那時代的所有一切及知識帶來的致命吸引力。但丁俱樂部則是用一部作品與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為背景讓人感受戰爭後的瘋狂。
如果我沒記錯,剛下檔不久的Jarhead描寫的就是很活生生的大兵感受,因為戰爭隨時可能展開感到恐懼與期待,同時也因為戰爭可能不會發生感到沮喪。而但丁俱樂部中的背景則是在南北戰爭過後從戰場上退役的大兵對於現實的無力感與瘋狂。所以謀殺案發生了。
然而誰又能說,戰場不就是但丁筆下的地獄嗎?
當一個年輕的孩子還有著理想,天真以為戰爭結束就能成就大同世界,卻必需要面對殺戮,面對所謂正義的一方對於邪惡一方的弱者的施暴開始有了疑問:地獄就是這樣嗎?悖德者不一定有罪,而弱者不一定能受到祝福;戰場上的信任是如此脆弱,當回到現實生活時,戰後的生活並不完美。所以他成了Lucifer。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對於聖經與神曲就更好奇了;如果上帝真是那樣的善良公正,為何Lucifer會選擇叛變? 如果所謂的惡的是上帝不允許的,那麼善與惡的臨界點是什麼?這世界仍充滿著謊言與背叛;上帝難道就沒有欺騙過世人嗎?還是智慧只能由上帝獨享?或更甚者,真如尼采所說,上帝。已死。
電影康斯坦丁中的加百列也與魔鬼為伍,幫助上帝驅逐魔鬼的康斯坦丁反而上不了天堂﹙加百列說的好,你之所以會早死,是因為你從十四歲開始就每天抽三十根香菸…而劇中才知道原來撒旦是菸草公司的大股東…所以抽菸等同於和撒旦打交道…這真是勸人戒菸的好方法呀…﹚
而謀殺已成了事實,南北戰爭成了歷史課本上的一部份;天使選擇叛變的原因是什麼反倒成了我最大的疑惑…
最近的這個時間點實在不是個看任何有關死亡的好時機,即便是生死學或是偵探小說〈原因很簡單,所有偵探小說都會有死亡的出現,即便是約瑟芬鐵伊的時間的女兒中也有。〉只是從學生時代就知道神曲的存在,要人如何不對這個題裁感到好奇呢?
嚴格說來,但丁俱樂部比玫瑰的名字好讀些。如果同樣是用解密的角度去切幾本小說來說,我個人認為難度分別是玫瑰的名字>但丁俱樂部>時間的女兒>達文西密碼;換個角度說,達文西密碼是好萊塢式的推理小說,題裁討喜﹙誰能不對達文西與聖杯所有一切感到好奇呢?﹚是拍成電影的絕佳題裁。時間的女兒則是在陰雨連棉的午后的最佳動腦小說﹙所謂的真相並不一定存在於我們所讀的歷史中。﹚玫瑰的名字需要解密的範圍最大,Eco的手法又精彩,讀了幾次都還在思考那時代的所有一切及知識帶來的致命吸引力。但丁俱樂部則是用一部作品與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為背景讓人感受戰爭後的瘋狂。
如果我沒記錯,剛下檔不久的Jarhead描寫的就是很活生生的大兵感受,因為戰爭隨時可能展開感到恐懼與期待,同時也因為戰爭可能不會發生感到沮喪。而但丁俱樂部中的背景則是在南北戰爭過後從戰場上退役的大兵對於現實的無力感與瘋狂。所以謀殺案發生了。
然而誰又能說,戰場不就是但丁筆下的地獄嗎?
當一個年輕的孩子還有著理想,天真以為戰爭結束就能成就大同世界,卻必需要面對殺戮,面對所謂正義的一方對於邪惡一方的弱者的施暴開始有了疑問:地獄就是這樣嗎?悖德者不一定有罪,而弱者不一定能受到祝福;戰場上的信任是如此脆弱,當回到現實生活時,戰後的生活並不完美。所以他成了Lucifer。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對於聖經與神曲就更好奇了;如果上帝真是那樣的善良公正,為何Lucifer會選擇叛變? 如果所謂的惡的是上帝不允許的,那麼善與惡的臨界點是什麼?這世界仍充滿著謊言與背叛;上帝難道就沒有欺騙過世人嗎?還是智慧只能由上帝獨享?或更甚者,真如尼采所說,上帝。已死。
電影康斯坦丁中的加百列也與魔鬼為伍,幫助上帝驅逐魔鬼的康斯坦丁反而上不了天堂﹙加百列說的好,你之所以會早死,是因為你從十四歲開始就每天抽三十根香菸…而劇中才知道原來撒旦是菸草公司的大股東…所以抽菸等同於和撒旦打交道…這真是勸人戒菸的好方法呀…﹚
而謀殺已成了事實,南北戰爭成了歷史課本上的一部份;天使選擇叛變的原因是什麼反倒成了我最大的疑惑…
世俗的優雅---我讀凱因斯傳
『人們拿到錢是為了花掉它。』『長遠說來,我們都死了。』
凱因斯說這些話的同時,我猜想,表情是微略狂妄的微笑,也許眼睛瞇成一線,望著前方。
我一直以為,身為一個天才,而且是一位用功的天才,伊頓公學的五年內拿了六十三個獎,在劍橋的日子更是多彩多姿﹙我好像還沒聽說過那個天才是不用功的壞學生,而努力用功的偉人不管IQ高低,最終總是成為偉人﹚我一直以為,凱因斯,就是在一個對的時間,提出了有創見的理論,而這些理論有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最後他就理所當然被所有學者看重,而經濟學成為除了哲學外的另一門學科,與人類對生活上的問題追求解答的另一門學科﹙第一門是哲學﹚…。
凱因斯從未否認過自己世俗,在他選擇工作與教學內容時,他對於薪酬的注意不下於任何求職者的計較,他深知唯有在身邊有足夠的錢可使,才有能力過著優雅的生活,度假,看表演,裝潢房子…無一不是需要用到金錢的力量。但他的世俗是帶著實用主義,在一次大戰後,他跟隨英國政府前往巴黎和談時的多面考量,某方面來說,如果整個意見不被政治力量干預的狀況下,歐盟也許會提早形成,美國的經濟霸權也不可能這麼快就被建立;而他也清楚,他是學者而不是政客;然而又有多少政客在面對政治生態與國家議題時,是願意坦然面對問題,並再與自己政治生涯衝突時,仍能無所畏懼?百年前的英國政客做不到,百年後的台灣政客也做不到。
偉大的學者卻不一定談得好愛情,至少凱因斯的戀愛談得都不太順…當然是不是同志,應該不是那麼重要。〈我本來不想寫這段的,可是書裡有一半的篇幅是在談凱因斯的愛情生活,傳記作家的八卦程度不下於數字雜誌。〉凱因斯的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凱因斯經濟上的援助,而他對於情人無疑是大方的。但也許是生活的順遂讓他對於被背叛的痛苦感受更深,對愛情的要求也更高;眾人也許佩服他的才情,卻不一定願意和這樣一個人談感情,天才是不是寂寞,沒人能說的清;在愛情上,凱因斯還蠻寂寞的。
只是當我在讀凱因斯傳的時候,莫名的想到尼采,尼采也是個天才,但尼采不快樂。尼采借狂人之口宣佈了上帝之死,他大白天打著燈籠尋找上帝,上帝在哪?祂迷路了嗎?躲藏了嗎?狂人滿臉嚴肅地說:「我告訴你們吧!上帝死了!是我們殺了祂!--你和我!我們大家都是兇手!」尼采的吶喊是因為他不快樂,而凱因斯的不快樂卻是源自於對愛情的渴望。
只是愛情能量化嗎?凱因斯曾說「本質上勞動的價值是變化無常的,勞動的價值必須取決於其產出價值,而非產出價值取決於勞動價值。」我想他也一定知道,同理適用於愛情。
凱因斯說這些話的同時,我猜想,表情是微略狂妄的微笑,也許眼睛瞇成一線,望著前方。
我一直以為,身為一個天才,而且是一位用功的天才,伊頓公學的五年內拿了六十三個獎,在劍橋的日子更是多彩多姿﹙我好像還沒聽說過那個天才是不用功的壞學生,而努力用功的偉人不管IQ高低,最終總是成為偉人﹚我一直以為,凱因斯,就是在一個對的時間,提出了有創見的理論,而這些理論有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最後他就理所當然被所有學者看重,而經濟學成為除了哲學外的另一門學科,與人類對生活上的問題追求解答的另一門學科﹙第一門是哲學﹚…。
凱因斯從未否認過自己世俗,在他選擇工作與教學內容時,他對於薪酬的注意不下於任何求職者的計較,他深知唯有在身邊有足夠的錢可使,才有能力過著優雅的生活,度假,看表演,裝潢房子…無一不是需要用到金錢的力量。但他的世俗是帶著實用主義,在一次大戰後,他跟隨英國政府前往巴黎和談時的多面考量,某方面來說,如果整個意見不被政治力量干預的狀況下,歐盟也許會提早形成,美國的經濟霸權也不可能這麼快就被建立;而他也清楚,他是學者而不是政客;然而又有多少政客在面對政治生態與國家議題時,是願意坦然面對問題,並再與自己政治生涯衝突時,仍能無所畏懼?百年前的英國政客做不到,百年後的台灣政客也做不到。
偉大的學者卻不一定談得好愛情,至少凱因斯的戀愛談得都不太順…當然是不是同志,應該不是那麼重要。〈我本來不想寫這段的,可是書裡有一半的篇幅是在談凱因斯的愛情生活,傳記作家的八卦程度不下於數字雜誌。〉凱因斯的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凱因斯經濟上的援助,而他對於情人無疑是大方的。但也許是生活的順遂讓他對於被背叛的痛苦感受更深,對愛情的要求也更高;眾人也許佩服他的才情,卻不一定願意和這樣一個人談感情,天才是不是寂寞,沒人能說的清;在愛情上,凱因斯還蠻寂寞的。
只是當我在讀凱因斯傳的時候,莫名的想到尼采,尼采也是個天才,但尼采不快樂。尼采借狂人之口宣佈了上帝之死,他大白天打著燈籠尋找上帝,上帝在哪?祂迷路了嗎?躲藏了嗎?狂人滿臉嚴肅地說:「我告訴你們吧!上帝死了!是我們殺了祂!--你和我!我們大家都是兇手!」尼采的吶喊是因為他不快樂,而凱因斯的不快樂卻是源自於對愛情的渴望。
只是愛情能量化嗎?凱因斯曾說「本質上勞動的價值是變化無常的,勞動的價值必須取決於其產出價值,而非產出價值取決於勞動價值。」我想他也一定知道,同理適用於愛情。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選擇與代價---逸品《霧之旗》
感謝冬陽主編的大力幫忙,傳說中的逸品《霧之旗》入手了。關於這本小說一直是我沒能真正看到,只知道是與《砂之器》同一年度產生的作品,山口百惠還曾演過改編電影的女主角。幸運的是這次入手的書不但書況極佳〈1987年第五版,六七成新,保存的真不錯。〉最另我豔羨的還是譯者沈西城先生與清張爺爺的會晤,那是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完成的夢想。
清張爺爺下筆勇健自不在話下,相較於《砂之器》,《霧之旗》的篇幅並不算太長,書中的地域與場景也較小,人物也少上許多;但無損於其格局的完整性,也正因如此,節奏相對更加明快;若有人要我推薦清張爺爺的長篇小說入門書,《霧之旗》算是不錯的選擇。
爺爺的寫作風格向來犀利明快,《霧之旗》也不例外。兩本同年代的作品同樣都是討論人性的悲劇,《砂之器》之所以悲哀,是為了拋棄過去不擇手段而造成的連續性悲劇;《霧之旗》則是一個錯身與執念所造成的悲劇。兩部同屬六零年代初期的作品,正值日本由戰後復原最蓬勃發展的時期;清張爺爺筆下少有近代紙醉金迷的空虛,多的是為了擺脫原有宿命奮力一搏的情節;也或許正因為這樣的情節正是爺爺生命中所經歷的,那樣的情境寫來格外傳神。只不過不同的是『宿命』似乎如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般,兩部小說都掙脫不了〈或者說是有機會離開,卻選擇留下〉『宿命』的羈絆。
《霧之旗》就是一個這樣的悲劇。
一開頭大塚律師早已為了私事分神,一開始桐子便未察覺到那一絲不奈的表情變化;兩人的談話在一個無心,一個急切的狀況下註定不會有任何交集。而當桐子謝絕了阿部傾聽的那一刻,就更註定了悲劇誕生的必然性。
阿部的出現是清張爺爺安排最巧妙的一著,桐子並不是全無選擇,只要些微軟化,許多事情便會有轉機,但桐子的選擇成就了這部小說的精彩;『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桐子的悲劇並不只是失去兄長,更悲哀的是她的執念與倔強反而讓她更掙脫不了命運的擺弄。
一個人願意為了報復付出多少代價?這又讓我想起了橫溝正史的《蝴蝶殺人事件》,一個是且戰且走,一個則是精心佈局;兩個故事都抱著玉石俱焚的悲壯情懷。對她們來說,世界再無任何值得留戀之處;報復在某種程度上是為求解脫。這聽起來有點弔詭,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乎就是一種反射動作,以為回敬之後自己就能夠從此平靜;卻都忽略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或是蓄意的加害者,一步步看著自己的靈魂在墮落中死亡,最後總要問自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或許也是清張爺爺讓我心折之處!一個人不管做了什麼或是怎麼做,終究都還是一個人;而人性如斯溫暖卻又如斯脆弱,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有的只是選擇。而不管選擇了什麼,終究都要付出代價。但一個人願意為一個選擇付出多少代價?清張爺爺的結局永遠是對我提問的伏筆!
清張爺爺下筆勇健自不在話下,相較於《砂之器》,《霧之旗》的篇幅並不算太長,書中的地域與場景也較小,人物也少上許多;但無損於其格局的完整性,也正因如此,節奏相對更加明快;若有人要我推薦清張爺爺的長篇小說入門書,《霧之旗》算是不錯的選擇。
爺爺的寫作風格向來犀利明快,《霧之旗》也不例外。兩本同年代的作品同樣都是討論人性的悲劇,《砂之器》之所以悲哀,是為了拋棄過去不擇手段而造成的連續性悲劇;《霧之旗》則是一個錯身與執念所造成的悲劇。兩部同屬六零年代初期的作品,正值日本由戰後復原最蓬勃發展的時期;清張爺爺筆下少有近代紙醉金迷的空虛,多的是為了擺脫原有宿命奮力一搏的情節;也或許正因為這樣的情節正是爺爺生命中所經歷的,那樣的情境寫來格外傳神。只不過不同的是『宿命』似乎如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般,兩部小說都掙脫不了〈或者說是有機會離開,卻選擇留下〉『宿命』的羈絆。
《霧之旗》就是一個這樣的悲劇。
一開頭大塚律師早已為了私事分神,一開始桐子便未察覺到那一絲不奈的表情變化;兩人的談話在一個無心,一個急切的狀況下註定不會有任何交集。而當桐子謝絕了阿部傾聽的那一刻,就更註定了悲劇誕生的必然性。
阿部的出現是清張爺爺安排最巧妙的一著,桐子並不是全無選擇,只要些微軟化,許多事情便會有轉機,但桐子的選擇成就了這部小說的精彩;『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桐子的悲劇並不只是失去兄長,更悲哀的是她的執念與倔強反而讓她更掙脫不了命運的擺弄。
一個人願意為了報復付出多少代價?這又讓我想起了橫溝正史的《蝴蝶殺人事件》,一個是且戰且走,一個則是精心佈局;兩個故事都抱著玉石俱焚的悲壯情懷。對她們來說,世界再無任何值得留戀之處;報復在某種程度上是為求解脫。這聽起來有點弔詭,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乎就是一種反射動作,以為回敬之後自己就能夠從此平靜;卻都忽略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或是蓄意的加害者,一步步看著自己的靈魂在墮落中死亡,最後總要問自己,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或許也是清張爺爺讓我心折之處!一個人不管做了什麼或是怎麼做,終究都還是一個人;而人性如斯溫暖卻又如斯脆弱,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有的只是選擇。而不管選擇了什麼,終究都要付出代價。但一個人願意為一個選擇付出多少代價?清張爺爺的結局永遠是對我提問的伏筆!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有的事你就是知道
昨天下午Sean打了手機給我要買書。昨天應該是他的休假日,看他穿著球鞋,背著大背包,有點和平日西裝畢挺的樣子連不太起來。
幾個月沒見,他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手怎麼了?』就說這個傷口位置尷尬,連認識十幾年的人都會誤會。隨意聊了一會,發現他和良凱的想法有點像,也許我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才對。我其實也知道他和Vien是心疼我的,一年多前Vien握著我的手看著我掉淚的情景還在腦海中,我也不忍心讓他們倆擔心我。又聊了一下上週的手工肥皂,Sean用了一種疑惑的眼光看著我:『好用嗎?』(我猜他的os本來是:『能用嗎?』)我白了他一眼,但我們也清楚雙方不會介意。或許這也是一種默契,有的事你就是知道。
晚上和Amy一起等人時,Amy問了我些事;最後她K了我一下:『Hey,我說妳啊!有事要講,不要一個人ㄍㄧㄥ在那!』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沒有人家看起來來得Strong(該要用堅強、樂觀還是ㄍㄧㄥ?)其實我想說的是,有人比我還嚴重;但這種事有什麼好比的?我笑了笑,她和絲原來也都是一樣的,只是表現法不太一樣罷了。
突然想到櫻前幾天說的:『我怕我忘了和妳說,其實我很愛妳。』我愣了一下:『我也很愛妳,像愛T喵喵一樣』,她的反應是:『啊,只有這樣喔!』(我的os:『啊不然咧?小T喵可是很受寵的。』)雖然知道她是有感而發,但不免啼笑皆非。愛嗎?其實有的時候你都知道,只是說與不說罷了。
幾個月沒見,他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手怎麼了?』就說這個傷口位置尷尬,連認識十幾年的人都會誤會。隨意聊了一會,發現他和良凱的想法有點像,也許我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才對。我其實也知道他和Vien是心疼我的,一年多前Vien握著我的手看著我掉淚的情景還在腦海中,我也不忍心讓他們倆擔心我。又聊了一下上週的手工肥皂,Sean用了一種疑惑的眼光看著我:『好用嗎?』(我猜他的os本來是:『能用嗎?』)我白了他一眼,但我們也清楚雙方不會介意。或許這也是一種默契,有的事你就是知道。
晚上和Amy一起等人時,Amy問了我些事;最後她K了我一下:『Hey,我說妳啊!有事要講,不要一個人ㄍㄧㄥ在那!』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沒有人家看起來來得Strong(該要用堅強、樂觀還是ㄍㄧㄥ?)其實我想說的是,有人比我還嚴重;但這種事有什麼好比的?我笑了笑,她和絲原來也都是一樣的,只是表現法不太一樣罷了。
突然想到櫻前幾天說的:『我怕我忘了和妳說,其實我很愛妳。』我愣了一下:『我也很愛妳,像愛T喵喵一樣』,她的反應是:『啊,只有這樣喔!』(我的os:『啊不然咧?小T喵可是很受寵的。』)雖然知道她是有感而發,但不免啼笑皆非。愛嗎?其實有的時候你都知道,只是說與不說罷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