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The price of everything》的進度十分緩慢,原因也只能歸咎於自己心緒混亂,無法投注心思在書上。某日清晨因自己失眠早起,出門之際便考慮該是要搭公車好還是搭捷運好?問題不在於那五元的價差,而是心理的感受;當日自己並沒有平日趕上班的迫切需求,再者也面臨到書看不完(是說哪天看得完啊?)的窘境;既然早練就了站著也能看書功力,爭取時間看點書對我來說也許更好…實則還是選擇了捷運。
這世上也許沒有什麼東西比時間更貴,卻也什麼比時間更不值錢的東西了。人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的疑問是,這個價碼該由誰定?計價單位又是什麼?所謂的C/P值原來就是一個相對性的數字,一切取之於供應與需求雙方的感受罷了。
定價這件事無非是一場角力;也或者說不僅商品有價、服務有價…原則上來說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沒有對應的價碼。只看市場在哪,供應與需求雙方如何訂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碼(唔…通常都會覺得對方賺到比較多);換言之,就是視雙方能力以內所願意付出的最高成本去換得對方手上能夠提供的東西,商品範圍則囊括婚姻、選票、薪資甚或信仰…
當然對多數人來說,為生命下定價顯然詭異;但仔細想想,我們投資自己的時間與金錢去進修專業技能,不就是為了能有機會獲得比現在更好的工作機會或薪資?我們之所以購買保險,不就是為了當發生不測時能夠多一份保障?又或者再更極端一點的說法,女明星露「事業線」搏版面,不也是經過思考的策略?畢竟廠商付了錢,便希望能夠買到最高的曝光度,女明星露線不也是為了搏得配合度高的聲望以利下次爭取更好條件的合約?仔細想來,生命當然可以被定價,只是計價單位不一定是貨幣,也可能是信任又或者是其它。
這樣的說法也許市儈,但仔細想來愛情與婚姻不也是如此?表面上我們都說不在意對方條件,但在每個人心中不也是暗自為他人標價?所謂「最適合」不也是在多重比較後的結果?
我們總在每個市場中找尋C/P高的商品,也盡可能在理性範圍內思考自己所做的選擇;當覺得自己委屈了,總也是把問題歸咎於另一方(絕對不是當初自己眼睛被蛤仔肉糊到?)這話說來殘酷,但人生原來就是無處不定價,問題只出在自己怎麼定,又是用何種單位計價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