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因為復仇,所以存在

因為復仇女神的懲罰讓我越來越喜歡哈利這個人。現實生活中我可能沒辦法和哈利當好朋友,主因當然是因為我的個性太差,哈利又喝太多酒;但你得承認現實生活中「誠實」有多麼困難,有些事情,你只能自己忍受之後找個出口去釋放。哈利的出口不巧是酒(不然他那台爛車也開不快)而我的出口是寫,僅此而已。

貝雅特當然取代不了愛倫,但我猜想哈利也正試著在走出愛倫死去的陰影,試著從貝雅特身上找到那種默契;貝雅特和愛倫不太一樣,更內斂,更講求邏輯;她和哈利一樣都是有負擔的人。也或者說在這部小說中,描寫最出色的便是女人們的特質。Nesbø對於女人的描寫並不是像有的小說家那樣聊備一格,他試著從事件與談論中讓女人們的型象更為凸出;或理智或瘋狂,或堅強或哀傷,在他筆下你總能看到所有人的平凡。

復仇女神的顯靈是因為人心中有恨,我不知道用「顯靈」是否恰當,又或者說那如同日本的「生靈」吧;恨意讓人變成了活著的鬼。哈利和安娜也不過交往了六星期,要愛到多麼濃烈我其實無法想像;湯姆沃勒那強烈的民族意識(我能說是該死的種族偏見嗎?)也讓我覺得疑惑。但以愛之名所犯下的罪不正是你我日常在新聞上最常見的題裁嗎?我理解哈利的疲憊,因為事情原本不該這麼複雜;但偏偏就是發生了。他原本以為這是一椿單純的銀行搶案,卻怎也沒想到扯上的竟是新仇舊恨。他原本以為只是一次喝得爛醉的遭遇,隔天起來卻看到前晚和自己喝酒的前女友成為命案中的唯一主角,追查結果竟然還扯出了前女友還當了人家的小三,更糟的是原來這一切說不定和自己追查的搶案有關,哈利也不想演出「酗酒警探人生」,但偏偏他就是主角。

「贖罪和復仇幾乎是一樣強烈的直覺」,洛斯可悠哉的神態引我入迷,幾乎讓我忘了他的復仇遊戲玩得比誰都好。又或者說,「惡」這件事到底是吸引人的,洛斯可的優雅與銳利讓人迷戀,卻又害怕無處可逃。湯姆沃勒能夠潛在警方底下這麼久,仕途一路順暢,不得不說是有料的;但他沒有洛斯可來得老江湖(所以他也只能騙騙沒太多見識的小混混)也許新納粹少了他一人也只會有短暫時間覺得可惜吧。但真是這樣嗎?我不確定Nesbø把他寫得太壞了,幾乎所有討人厭的內在特質都給寫全了;於是你我對他的期待就只剩「之後他會怎麼死?」那樣的單純。

但我想哈利一定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吧;可以的話「我也想做好人。」;哈利應該也只會想做個普通的人,沒有病重的爸爸、唐氏症的妹妹;只要能夠平平凡凡過日子就好。但要過平凡日子哪是這麼容易的事?只要是人,總都離不開七情六欲;總也都會在不同的轉折處遇上不同的鳥事。復仇,不是個普通的動詞;它的原型或許來自於小小報復,又或者,是潛在你我心裡的一些什麼,等著反撲的一切。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這場社群網戰,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會是什麼

對許多人來說Google已經不只是搜尋,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Chrome在瀏覽器的市佔率已超過10%,Youtube的影響力捧紅了小賈斯汀和林育群;Picasa與blogger讓寫部落格與分享相片變得簡單;另外…現在應該沒有人不用gmail了吧?

可以這麼說嗎?Google讓我們上癮。

Google會介入社群服務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之前就已經有過失敗的Google Buzz與Google Wave;新的Google+會如何發展也還是未竟之天。它的上線對你我來說可能是件好事;畢竟偶爾,我們還是不想在Facebook上和不熟的人打招呼,尤其當自己被tag在正妹學園…之類的廣告時還是會感到不耐。雖然我們不一定會因為新的服務就放棄了原有的一切,但我還是忍不住思考這一切就竟是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或是越來越遠?

也或者說,這場社群網戰,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會是什麼?

用智慧型手機「打卡」,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蹤無所遁形,我們發表過的言論永遠有google幫我們記住…當習於科技之後,我們還會剩下多少自我?Jaron Lanier在《You Are Not a Gadget》序言說道:「本書的文字是寫給人看的,不是電腦。我想說:只有真人才能表達自己。」讓靠網路混飯吃的我心頭一震。

網路社群工具再如何發達,畢竟取代不了真實世界互動的溫暖。但習慣使用工具的我,會不會忘了自己原來有能力給予身邊的人溫暖?我是如此不安,卻又無法擺脫對於工具的迷戀;那樣的兩難。

悲壯,必然的結局

我曾用「波瀾壯闊」來形容《雅各的千秋之年》,但我也明白在波瀾壯闊背後,往往悲壯。

一個愛情故事若是用悲壯來形容,便是要人卻步了。但在某些情境下,你總會明白那是一種必然;比方面對到的是時代、戰爭,又或者是階級、種族;或者是面對到的是和朋友愛上同一人的兩難。一個人的愛情面對到上述其中一種情境,分離便是種必然;一旦全數碰上,就足以被稱為悲劇了。但如果背景換做是現代,恐怕最後結局也只會是離散吧。

雅各當然是個普通人,但在那樣的混亂中,他的誠實與信仰讓他在那群荷蘭官員與商人中顯得高貴;也許最適合他的工作應該是神職或教職。我猜想他的罩門也許就在愛情吧。他遠渡重洋來到了日本,是為了要娶自己的初戀情人;在日本,他為了拯救自己心愛的女人,於是他成為了英雄。當然他也不是全然因為織斗而成為英雄,但若是沒有織斗,也許他會選擇立刻返回荷蘭過平凡的日子吧。但他站出來了。

雅各當然不是典型的英雄,相較之下,緒川宇左衛門更像是個我們所認知的英雄典型;我也承認我對他的喜愛程度要高過雅各。如果他生在現代,他的犧牲會不會更少一點?我不知道。封建制度對我來說一直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一個人的高貴與否若是依出身來評定,那麼人們永遠只能期盼有個更好的來生。緒川宇左衛門也許幸運些,他畢竟是被收養了;但他永遠也不會是真正的緒川宇家人,畢竟他的功能只是傳承這個姓氏,在那個年代,許多事情由不得他,包含婚配。織斗絕對沒有什麼不好,只除了容貌之外;做為讀者,完全無法從書中找出她們之間的愛戀端倪,只除了雅各的發現外。如果緒川宇左衛門不是緒川宇左衛門,織斗在一開始便接生失敗,最終他們是否就可以白首偕老?在那個年代,只怕也沒人敢確認吧。

那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年代,如果不是因為英國的崛起,只怕出島還是出島;貪婪才是正常。在出島的荷蘭人又何嘗是真的自由?那不過是個蓯薾小島;就連愛上一個當地的女人都要倍受阻撓,就連自己的孩子最終都要毫無地位地被迫留下,除了物質之外,他們還能有什麼?如果連信仰都不能夠上岸,那麼信念動搖時,又有什麼能夠制約?

還能說不悲壯嗎?當你面對的是自己同伴的墮落時,你能夠棄之不顧嗎?當你以為你面對的是正義,而事實上是一場騙局,你能不痛嗎?緒川宇左衛門的血如楓紅一般,交織著織作接生出來一個又一個的孩子,生與死的距離從來不遠;當某日你打開了某本書見到了雅各為織作所畫下的畫,你一定懂,千年,原來指的不只是歲月;而是秘密。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既非浪漫,也並不純愛

還沒談戀愛的時候,人們或多或少會對戀愛有些理想主義;開始談戀愛時,人們會修正理想主義;倒也不是說結婚或分手就是幻滅,但通常一個人會愛上另外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因為愛上對方某些自己想要擁有的特質。

我不會說《收藏食譜的人》是數位時代的理性與感性,當然部份設定是像的,但更多時候它會讓我想到的是《傲慢與偏見》;職場情節則像是《Business Weekly》與《Wired》雜誌一樣。美國或許離我們很遠,但關於上班族的戀愛問題倒也沒有相差太多。過了三十歲,雖然覺得真愛是有可能的,但實際上絕對是不會相信純愛這件事的。

當然因為一開始就大約猜到結局和情節,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會有太大的意外;戀愛和工作不可能完全不衝突,總都會牽涉到時間分配與立場的問題,辦公室戀情很麻煩,但和同業談戀愛也不代表不需要提防;去找個不同產業的人好像就可以免掉這個問題,但麻煩之處就在於雙方無法溝通(想像這樣一個畫面,一個成天要飛來飛去的科技業業務配上一個小學教務主任?嗯…除非是彼此都能體諒啦,不然我總覺得這會是場災難。)年輕的時候不懂事,以為只要有愛情就能克服一切,年紀大了,就知道那完全是不可能的事。關於這點,書中的兩姊妹和兩姊妹的媽倒是有所體認;書中的潔思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理想主義,但在思維上她其實也是理智的。(《理性與感性》裡的瑪麗安可不是這樣!)

如果這樣看來,這似乎是一本平淡到無趣的愛情商業小說,但如果是喜歡作菜,或是有收藏癖的人一定沒有辦法忽視那一本又一本的食譜珍本書;還有,所有想開書店的人一定會從書中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書店不是公益組織,不是讓你拿來聊書的,是要能夠很快速地將書轉手賣出去的地方。」以前當採購追著存貨天數的痛苦和看到那美好賣場背後所要付的租金、水電、薪資…那個王八蛋和我說做書店錢不是最重要的,一定會被我活活打死;不重要?我們家可沒有大筆的微軟股票和祖傳房地產可揮霍;沒瞧見書中的喬治,人家即便有了這麼大筆的鈔票,也還是清楚知道:「書店就是要把書賣出去的。」而對我們這種有收藏或是實驗怪癖的人來說;那種裝幀很美或者是久尋不得的書,就是我們最想買回家的書(就是俗稱潘仔的客人),當我看著那一本本書開始被標價時,我便想著,這本書我會用這個價格買嗎?這個作者是誰?突然覺得應該要讓所有想開書店的文青要來好好看這本書,書店這一行大概只有場所是浪漫的,其它實在一點也不好玩。

你問我還喜歡結局嗎老實說我沒辦法和你說喜歡或不喜歡但我承認那是能夠想像到的最好結局了金錢會不會把愛情複雜化?我不確定;但我確定的把愛情複雜化的或多或少和金錢與階級脫離不了關係。越明白了這一切,你越能理解,也許表相的問題就是真正的問題,與你心中想的愛一點關係也沒有。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Still Believe!王建民,加油!

我並不完全是在全台灣最瘋王建民時喜歡上這個球員的而是在一次吃早餐時看到雜誌還是報紙上有一篇王建民的專訪上頭有這麼一句:「我,一球一球投。」儘管我不是個棒球迷,卻因為這一句話,我開始會去關心這個球員,開始會看球賽。

我不能說王建民是一個傳奇,因為所謂的傳奇是在一個事件結束過後,仍有人願意紀錄與傳唱;但也不得不說王是一個傳奇,他的傳奇來自於他的沉默、努力與不為人知的自我要求。關於王的故事,所有的媒體也都說遍了,他不是個多話的人,他只是努力地把球投好,努力地三振每一個打者,讓球隊贏球;這樣的一個老實人。

我慶幸他去了美國,是的,那是個眾所皆知的資本主義邪惡帝國,而且他還進了最邪惡的洋基。他留在台灣當然也會是一個好的職棒選手,但你我都清楚台灣的體壇狀況,永遠可以培養出好球員,但也永遠沒有辦法照顧好球員,更別說是給予任何球隊或運動員健全的支援。成王敗寇,沒有什麼比運動員更能感受到現實冷暖的行業了;也唯有出走,王建民才能是王建民。洋基什麼都沒有,就是有錢可以蓋好球場、找好教練、挖角好球員;洋基不是一個普通的球隊,而是一個追求高度成長的企業,他們算得清一筆又一筆的投資報酬率,他們追求的是最高的勝率,最好的票房;你可以說這個球隊現實,但你也清楚唯有學會認清現實,你才會理解人世間的一切複雜,你才會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路。是的,洋基捨棄王建民了,和所有企業會做的事一模一樣,所有的人情義理在損益表面前都變得不值錢,只除了你有能力承諾將所有虧損賺回,否則所有的老闆也都只能選擇認賠殺出這條路。很多人唾棄洋基的行為,但如果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他們雙方只是選擇了同一條路,因為王建民不知何時能再投出十九勝,而洋基也不可能無限期的等待,只因為王建民「曾經」投出兩個十九勝。

那又如何?多年貼身採訪王建民的龔邦華有一段甚好:「問基德瑞建仔最大的問題在哪;沒想到基德瑞說了這樣一句:『He needs to start taking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hings that he does.(他需要在心理上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任)』」總結後來王建民的起落,這句話更是清清楚處點出所有職場工作者在心態上的依賴,並不只是王建民一人而已。兩年的低潮,身為球迷的我當然期待著王的再起,但我卻從未思考過這樣的沉默與聽話,原來竟是他的致命傷;直到一頁一頁讀著,看到的,已經不再純粹是一個球員,更是每一個人生命中都要面對到的課題:「勇氣。」

我們的教育裡永遠歌頌著成功,也總是期待著王子復仇記式的劇碼上演;但只有上場殺敵才是勇氣嗎?又或者,只有勝投最多的投手才值得期待嗎?平凡的我並不這麼認為。一個好的球手最重要的,並不只是投出了多少勝投,而是他如何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紮紮實實投好每一顆球,並且能夠為球隊提出好的建言,和球隊一起贏得勝利。這個課題,王建民足足用了兩年的時間學,而身為不是很專業的球迷,我期待著他重返榮耀。

是的,我始終相信王建民會成為傳奇!並不是因為他曾經的榮光,而是因為他在受傷的兩年間學會了成長,理解了現實,更懂得面對自己。重返榮耀的路途必定充滿艱辛,王建民要克服的不只是身體上的後遺症,更難的是如何找回自信心。我們會永遠為他加油,並不是因為「台灣之光」那麼簡單;而是你我都在他身上看見自己的掙扎、努力與熱情;他永遠會用每一顆球證明,所有的困頓都會過去,我們永遠,有站起來,往前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