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回到家中一樣是約莫晚上十點,打開新聞就看到了聖母醫院面臨關閉命運的消息;坐在電腦前面,我愣著,我知道我該要做些什麼才對,捐款很簡單,但除了捐款外呢?還可以做些什麼?
zoro一上msn就直接丟了一句話給我:『這個msn暱稱好,我明天進公司也要問同事們可以怎麼幫忙。』我們聊了公共建設,也聊了一些我對於醫療制度的看法;老實說,沒有經歷過急診室的人,很難理解對一個病患來說,『把人當成人看』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面對倒閉、歇業;如果是汽車業、投資銀行,我總是很冷酷的說:『該倒的就讓他倒一倒算了,反正這世界少一家汽車公司也不會變得更壞或更好;只要有手有腳,就一定能有辦法混口飯吃,只是願不願意面對比較差的生活品質罷了。』但今天,我們面對的是醫院;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理想留在台東,只為了提供醫療服務給人。不管是窮人也好、富人也罷;人命就是人命,我們可以忍受形同虛設的腳踏車專用道,可以忍受永遠搞不清楚在幹嘛的立法院…但我們還能再失去一家好醫院嗎?
左思右想,一時間卻也辭窮。當然,醫院最終要面對的不只是捐款的問題,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做到永續經營才是它們最大的課題。但三千萬這一關過不去就真的是過不去了。這世界不缺富裕的聰明人,但這群仁慈的傻子在此刻亟需我們伸出援手。也許我們做不到一人一萬,但聚沙成塔的力量一樣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相關新聞聯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15/69/1hvyo.html
http://blog.pchome.com.tw/news/0701023/3/1312528520/20090407145544
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電話:(089)322833-168 ,捐款帳戶戶名: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帳號:06620781 。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那曾經美好也不美好的初戀青春夢
下班到家已是十點左右的事,匆匆弄了T喵喵和我的吃食,隨意打開了網路廣播,正當低下頭準備讀今天帶回家的書時,突然從喇吧中送出了Glenn Medeiros 的『Not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放下了書,我跟著哼著。這是我第一首學會的英文歌,當時十四歲,在那時這首歌並不是很新的歌,卻總是在廣播中不斷被點播著。
那是一個有線電視不怎麼發達,每天都會有人寫信到廣播電台點歌的年代(沒網路,傳真也還不普及…難以想像的年代…)如果不是這首,就會是『Because I Love You』那年,我還穿著海軍領、寶藍色的百摺裙,是台北市公立國中少數的女校,也是制服最漂亮的學校;只是身型矮胖的我怎麼也穿不好看。老師並不鼓勵我們讀課外讀物,但對於下課後同學們為之瘋狂的廣播點歌倒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聽著聽著,莫名其妙地學會了這首歌。就這樣,一路陪著我渡過了青春期。
到了二十一、二歲的一次露營,帶去的音樂還是有這首歌;那晚,七、八個人玩起了真心話大冒險,不是選擇真心話,就是得在荒郊野外的涼亭跳鋼管舞之類的可怕活動。微醺之際總是特別感性,卻也特別冒險,深怕一不小心就把什麼心底話給掀了出來。輪到我時,我選擇的大冒險是:把手上那鋁罐的啤酒喝完,只因為前一人被逼問的話題是戀愛,當時我才剛失戀,怕極了被朋友們在傷口上撒上鹽;而熟知我的人也都知道我的酒量是一瓶啤酒還沒完,就可以看到有人直接被撂倒在地,昏迷不醒;如果這還不算大冒險,那又算什麼。當我強忍著不適硬吞下那怎麼喝也喝不完的啤酒時,聽到這首歌,默默地掉了眼淚。
年輕時的愛情特別美好,只因為當時的情感特別純粹;就像這首歌一樣單純容易,但年紀越大,想得越多,愛情再不是那麼容易美好。高中時為了蘇軾江城子中那一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深深震攝;也為了席慕蓉的一句:『我愛,讓我好好端詳你,好能永遠不忘記。』紅了眼眶。出了社會反而喜歡張愛玲阿姨筆下的世故和姿態。甚至於,越來越少唱歌;即使有,也不是它。
不斷地重覆播放這首歌,記憶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現,又一幕幕地消失;那曾是我的青春與我曾經或未曾經歷的荒唐,是我那曾經美好也不美好的初戀青春夢啊。
那是一個有線電視不怎麼發達,每天都會有人寫信到廣播電台點歌的年代(沒網路,傳真也還不普及…難以想像的年代…)如果不是這首,就會是『Because I Love You』那年,我還穿著海軍領、寶藍色的百摺裙,是台北市公立國中少數的女校,也是制服最漂亮的學校;只是身型矮胖的我怎麼也穿不好看。老師並不鼓勵我們讀課外讀物,但對於下課後同學們為之瘋狂的廣播點歌倒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聽著聽著,莫名其妙地學會了這首歌。就這樣,一路陪著我渡過了青春期。
到了二十一、二歲的一次露營,帶去的音樂還是有這首歌;那晚,七、八個人玩起了真心話大冒險,不是選擇真心話,就是得在荒郊野外的涼亭跳鋼管舞之類的可怕活動。微醺之際總是特別感性,卻也特別冒險,深怕一不小心就把什麼心底話給掀了出來。輪到我時,我選擇的大冒險是:把手上那鋁罐的啤酒喝完,只因為前一人被逼問的話題是戀愛,當時我才剛失戀,怕極了被朋友們在傷口上撒上鹽;而熟知我的人也都知道我的酒量是一瓶啤酒還沒完,就可以看到有人直接被撂倒在地,昏迷不醒;如果這還不算大冒險,那又算什麼。當我強忍著不適硬吞下那怎麼喝也喝不完的啤酒時,聽到這首歌,默默地掉了眼淚。
年輕時的愛情特別美好,只因為當時的情感特別純粹;就像這首歌一樣單純容易,但年紀越大,想得越多,愛情再不是那麼容易美好。高中時為了蘇軾江城子中那一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深深震攝;也為了席慕蓉的一句:『我愛,讓我好好端詳你,好能永遠不忘記。』紅了眼眶。出了社會反而喜歡張愛玲阿姨筆下的世故和姿態。甚至於,越來越少唱歌;即使有,也不是它。
不斷地重覆播放這首歌,記憶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現,又一幕幕地消失;那曾是我的青春與我曾經或未曾經歷的荒唐,是我那曾經美好也不美好的初戀青春夢啊。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失眠
我知道我該睡了,該死的是躺在床上大半小時還是一點睡意都沒有。
很想墮落到再請病假去看兩年多不曾回診的睡眠障礙,但我真的不想依賴安眠藥入眠。
前年醫生開了Stinos給我,但也警告過我不能對藥物產生依賴;但若真的能夠入睡,又有誰會想要用藥呢?而Stinos並不是全然沒有副作用的,那該死的副作用一出現時,真的沒有什麼力氣可以去承受的。
十年前曾有一度有類似狀況,再換工作之後不久便痊癒了;但這幾年每到這時節又會開始輾轉難眠。
是因為這時節特別容易讓人焦慮嗎?還是因為前幾年睡得太多,這幾年都得還回去了?
很想墮落到再請病假去看兩年多不曾回診的睡眠障礙,但我真的不想依賴安眠藥入眠。
前年醫生開了Stinos給我,但也警告過我不能對藥物產生依賴;但若真的能夠入睡,又有誰會想要用藥呢?而Stinos並不是全然沒有副作用的,那該死的副作用一出現時,真的沒有什麼力氣可以去承受的。
十年前曾有一度有類似狀況,再換工作之後不久便痊癒了;但這幾年每到這時節又會開始輾轉難眠。
是因為這時節特別容易讓人焦慮嗎?還是因為前幾年睡得太多,這幾年都得還回去了?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神秘森林』裡的關鍵字
維中把『神秘森林』的書稿給了我一個多月,一直到今天才把它結束了。除了自己的怠惰之外,我想應該是因為情緒的起伏讓我沒有辦法一口氣結束;抱著一股豁出去的心情,發誓今天一定要把這書給結束掉,有點莫名奇妙的悲壯心情在裡頭。
前老闆曾不只一次說過我濫情,某種程度上我承認自己是。
很難把這本書當成一本純粹的犯罪小說在看,但如果不從犯罪小說來看,也很難歸類它是何種類型的小說。雖然梗有點老,雖然看不到一半就已經猜到是怎麼回事,但至少也算是一種了結;如果說有什麼遺憾,也許就是結局吧。但同樣在心理上受過傷的人,也許沒有結局也不是什麼壞事;只是難免有點酸楚,有點什麼梗在胸口的。
在整個案子的運行間,處處可以看見每個人在裡頭的困境與期望能夠被療癒的感受。即便一件已經過了追訴期的強暴案,施暴者與受害者始終都還是被折磨著;倖存者的生活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如果要我找一個關鍵字來貫穿全書,我想也許是『罪惡感』吧。全世界都知道被傷害的人最不需要聽到的一句話就是:This is no your fault.但若不依靠這句話的力量,所有受害者又會在罪惡感中渡過,天可憐見,一個人要對另一個人施以傷害有時並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不是嗎?而青春又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犯過的錯總成為一輩子的烙印,卻又那麼雲淡風輕。
另一個關鍵詞也許就是『嫉妒』,關於嫉妒關於瘋狂這世界從來就不曾少過,只是隨著對象別不同,情節或多或少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也許只是在言語間透露出酸味,嚴重一點,就形成人身攻擊;再嚴重一點就什麼惡行都出現了 。而人終究是會豔羨會嫉妒會心碎,但當它成了犯罪的動機時,值得嗎?我不懂。我當然能理解被忽視的感受,但總覺得作者在描寫兇手的心態時太過平面,以致於忽略了兇手原來也只是個人的那一面。這或許是這陣子一直在讀犯罪小說讀得有點卡卡的原因,好像所有的兇手都不是人了?還是說總是要有一個純粹的犯罪者的存在來承擔所有的錯誤會是比較好的結局?那麼說,受害者就一定全然無罪嗎?或許這也是我對這本小說最大的疑慮所在,受害者都太過無辜了,無辜到讓我又有重回青春期的痛苦錯覺。
有點怪的心情;讀完了它,總覺得心裡那裡空空的;怪在那裡卻又說不上來。但惱火這本書嗎?說不上。仔細想想,還不就是我的多疑與多慮,這世界有什麼事是完美結局呢?幾歲人了,還天真啊?
前老闆曾不只一次說過我濫情,某種程度上我承認自己是。
很難把這本書當成一本純粹的犯罪小說在看,但如果不從犯罪小說來看,也很難歸類它是何種類型的小說。雖然梗有點老,雖然看不到一半就已經猜到是怎麼回事,但至少也算是一種了結;如果說有什麼遺憾,也許就是結局吧。但同樣在心理上受過傷的人,也許沒有結局也不是什麼壞事;只是難免有點酸楚,有點什麼梗在胸口的。
在整個案子的運行間,處處可以看見每個人在裡頭的困境與期望能夠被療癒的感受。即便一件已經過了追訴期的強暴案,施暴者與受害者始終都還是被折磨著;倖存者的生活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如果要我找一個關鍵字來貫穿全書,我想也許是『罪惡感』吧。全世界都知道被傷害的人最不需要聽到的一句話就是:This is no your fault.但若不依靠這句話的力量,所有受害者又會在罪惡感中渡過,天可憐見,一個人要對另一個人施以傷害有時並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不是嗎?而青春又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犯過的錯總成為一輩子的烙印,卻又那麼雲淡風輕。
另一個關鍵詞也許就是『嫉妒』,關於嫉妒關於瘋狂這世界從來就不曾少過,只是隨著對象別不同,情節或多或少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也許只是在言語間透露出酸味,嚴重一點,就形成人身攻擊;再嚴重一點就什麼惡行都出現了 。而人終究是會豔羨會嫉妒會心碎,但當它成了犯罪的動機時,值得嗎?我不懂。我當然能理解被忽視的感受,但總覺得作者在描寫兇手的心態時太過平面,以致於忽略了兇手原來也只是個人的那一面。這或許是這陣子一直在讀犯罪小說讀得有點卡卡的原因,好像所有的兇手都不是人了?還是說總是要有一個純粹的犯罪者的存在來承擔所有的錯誤會是比較好的結局?那麼說,受害者就一定全然無罪嗎?或許這也是我對這本小說最大的疑慮所在,受害者都太過無辜了,無辜到讓我又有重回青春期的痛苦錯覺。
有點怪的心情;讀完了它,總覺得心裡那裡空空的;怪在那裡卻又說不上來。但惱火這本書嗎?說不上。仔細想想,還不就是我的多疑與多慮,這世界有什麼事是完美結局呢?幾歲人了,還天真啊?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關於『糧食戰爭』的一些想法
關於吃這件事,一直是我慶幸自己生在台灣的最大原因。當我讀完『糧食戰爭』我更確信了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來說,至少要餓死不是件容易的事。
從前年起關於農工業及食品業的爭論隨著毒奶事件的爆發,許多出版品也紛紛出籠,舉凡『到底要吃什麼』、『在地的幸福經濟』…等,每一本都談到了些什麼,但感覺上又好像有搔不到癢處的感覺;我猜想或許是因為在高職時有自己下地的經驗,雖然那並不能當做是什麼經驗或是學理證明,但總覺得水、土地、糧食這些事其實並不能分開看,畢竟人活著就是要吃要喝;而詭異的是在超市中的食物總是加工品的價格比起未加工品的生鮮食材來得便宜。當然也可以選擇到傳統市場購置,但等到自己真的開始工作之後,才發現去傳統市場對我來說是多麼不切實際的一件事,不管是時間也好,或是食材的保存期限對我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唯一能夠還算慶幸的就是至少水果店會開到晚上十點,也不需要一次買一堆,但,這是台北人理想中的飲食生活嗎?其實我不那麼確定。
也許我們該從土地與人類的關係開始思考起。文明的起源是從用火開始發展,而真正讓地貌與水文有了第一次的重大變化應該是從農耕這件事看起;為了種值作物,有了溝渠、梯田的出現,以物易物演變為貿易之後,運河隨之開通,作物的種子隨之遷徙,散播;農村生活絕對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與自然對抗的過程,有一度人類自以為贏了大自然,而這幾年勝負已經沒人敢定了。究竟是怎麼回事?明明這世界最缺的就不是食物,卻還是有人吃不飽?作者的論點是由經濟學家沈恩的研究:『現代的饑荒中其實不是因為缺乏糧食,而是因為人們買不起食物。』展開,我其實也清楚在高職實習時的種子來源幾乎全是來自於孟山都。諷刺的是反托剌斯法案卻從不會被拿來用在對付這些種籽公司或是食品公司中,一開始的種籽來源就被壟斷了,農業這個產業怎麼可能不發生問題呢?
而種籽也不過是整個產業鍊中的問題之一,其實更大的問題根源,我的看法是來自於土地。在工作革命過後,其實全世界的可耕作面積便隨之縮小,但人總是要吃東西的,於是乎提高生產量便成了唯一的解決方法;也為了要達到人們的要求,於是乎種苗的改良就成了手段之一;當然也包括了砍伐森林改種檳榔樹、高麗菜;而最可怕的是工業要用水、蓄牧要用水、養殖、農耕… 沒水怎麼行?但水資源與土地的資源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換言之,農工業的出現並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結果。生產的狀況如此,供應鍊被壟斷自然也不是什麼太意外的事;食品業最特殊之處便在這,台積電能夠生產的就是晶圓,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尺吋不一樣〈當然裡頭就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在,並不是我這個小老百姓的不負責任就能隨便做到的。〉但有機會不妨注意一下,可口奶滋、OREO、歐斯麥…全部都來自同一家卡夫食品公司,也就是說,同樣的原料進去,出來的餅乾不一樣,然後就可以順利佔有貨架;這便是現況。當人們為了颱風季的產地與市場價差吵翻了天的同時,其實貨架上每天上演的都是同樣的戲碼。消費者要便宜的產品,農民需要更好的收入;這時只能靠提高產量來想辦法。而提高產量要嘛要有更大的地,不然就是要花錢買更多的設備、更多的農藥、更好的種籽;食品工廠則得設法把運輸成本、收購成本壓到最低;通路端則得想盡辦法把進折票期都拿到最好的條件…最後結算下來,最傷的竟然是農民的荷包,消費者也不一定佔到了便宜。如果這個產業還不夠病態,我也不知道什麼產業可以稱得上病態了。
當然我也不認為回到早期農村生活就一定是最正確或是最好的選擇,我也不覺得通路和食品公司就一定是罪該萬死的殺人兇手;而是總覺得食物這件事關乎的是生活型態與態度問題。如果傳統市場的營業時間是從下午到晚上,有誰還會想在冷冰冰的冷藏庫前方挑看起來長得都一樣的魚肉蔬菜?如果不是非得從早上上班到晚上,又有誰不想要為自己弄點像人吃的食物帶到辦公室去慰勞自己?其實我想說的是:泡麵之所以存在,還不就是因為人們沒有時間做菜?這能怪誰呢?還不就是人們自己的選擇?
農民的貧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是全球化下的犧牲品,但總歸來說,糧食問題也好、石油問題、水資源,說到了底通通都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說到了底,有時真的是良知的問題。農民的日子好過,不代表食品公司和超市的日子就一定難過,但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某種程度上還是回歸到良心這件事上面。什麼是合理的獲利,什麼又是公平的資源分配?DRAM廠還是在哭窮,但怎沒看到個經濟部還是財政部的誰誰誰來關心一下為什麼一包統一肉燥麵要十五元的事?〈消基會是官嗎?別傻了。〉唉,總都是這樣。最後問題還是出在連飯都吃不起。
從前年起關於農工業及食品業的爭論隨著毒奶事件的爆發,許多出版品也紛紛出籠,舉凡『到底要吃什麼』、『在地的幸福經濟』…等,每一本都談到了些什麼,但感覺上又好像有搔不到癢處的感覺;我猜想或許是因為在高職時有自己下地的經驗,雖然那並不能當做是什麼經驗或是學理證明,但總覺得水、土地、糧食這些事其實並不能分開看,畢竟人活著就是要吃要喝;而詭異的是在超市中的食物總是加工品的價格比起未加工品的生鮮食材來得便宜。當然也可以選擇到傳統市場購置,但等到自己真的開始工作之後,才發現去傳統市場對我來說是多麼不切實際的一件事,不管是時間也好,或是食材的保存期限對我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唯一能夠還算慶幸的就是至少水果店會開到晚上十點,也不需要一次買一堆,但,這是台北人理想中的飲食生活嗎?其實我不那麼確定。
也許我們該從土地與人類的關係開始思考起。文明的起源是從用火開始發展,而真正讓地貌與水文有了第一次的重大變化應該是從農耕這件事看起;為了種值作物,有了溝渠、梯田的出現,以物易物演變為貿易之後,運河隨之開通,作物的種子隨之遷徙,散播;農村生活絕對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與自然對抗的過程,有一度人類自以為贏了大自然,而這幾年勝負已經沒人敢定了。究竟是怎麼回事?明明這世界最缺的就不是食物,卻還是有人吃不飽?作者的論點是由經濟學家沈恩的研究:『現代的饑荒中其實不是因為缺乏糧食,而是因為人們買不起食物。』展開,我其實也清楚在高職實習時的種子來源幾乎全是來自於孟山都。諷刺的是反托剌斯法案卻從不會被拿來用在對付這些種籽公司或是食品公司中,一開始的種籽來源就被壟斷了,農業這個產業怎麼可能不發生問題呢?
而種籽也不過是整個產業鍊中的問題之一,其實更大的問題根源,我的看法是來自於土地。在工作革命過後,其實全世界的可耕作面積便隨之縮小,但人總是要吃東西的,於是乎提高生產量便成了唯一的解決方法;也為了要達到人們的要求,於是乎種苗的改良就成了手段之一;當然也包括了砍伐森林改種檳榔樹、高麗菜;而最可怕的是工業要用水、蓄牧要用水、養殖、農耕… 沒水怎麼行?但水資源與土地的資源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換言之,農工業的出現並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結果。生產的狀況如此,供應鍊被壟斷自然也不是什麼太意外的事;食品業最特殊之處便在這,台積電能夠生產的就是晶圓,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尺吋不一樣〈當然裡頭就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在,並不是我這個小老百姓的不負責任就能隨便做到的。〉但有機會不妨注意一下,可口奶滋、OREO、歐斯麥…全部都來自同一家卡夫食品公司,也就是說,同樣的原料進去,出來的餅乾不一樣,然後就可以順利佔有貨架;這便是現況。當人們為了颱風季的產地與市場價差吵翻了天的同時,其實貨架上每天上演的都是同樣的戲碼。消費者要便宜的產品,農民需要更好的收入;這時只能靠提高產量來想辦法。而提高產量要嘛要有更大的地,不然就是要花錢買更多的設備、更多的農藥、更好的種籽;食品工廠則得設法把運輸成本、收購成本壓到最低;通路端則得想盡辦法把進折票期都拿到最好的條件…最後結算下來,最傷的竟然是農民的荷包,消費者也不一定佔到了便宜。如果這個產業還不夠病態,我也不知道什麼產業可以稱得上病態了。
當然我也不認為回到早期農村生活就一定是最正確或是最好的選擇,我也不覺得通路和食品公司就一定是罪該萬死的殺人兇手;而是總覺得食物這件事關乎的是生活型態與態度問題。如果傳統市場的營業時間是從下午到晚上,有誰還會想在冷冰冰的冷藏庫前方挑看起來長得都一樣的魚肉蔬菜?如果不是非得從早上上班到晚上,又有誰不想要為自己弄點像人吃的食物帶到辦公室去慰勞自己?其實我想說的是:泡麵之所以存在,還不就是因為人們沒有時間做菜?這能怪誰呢?還不就是人們自己的選擇?
農民的貧窮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是全球化下的犧牲品,但總歸來說,糧食問題也好、石油問題、水資源,說到了底通通都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說到了底,有時真的是良知的問題。農民的日子好過,不代表食品公司和超市的日子就一定難過,但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某種程度上還是回歸到良心這件事上面。什麼是合理的獲利,什麼又是公平的資源分配?DRAM廠還是在哭窮,但怎沒看到個經濟部還是財政部的誰誰誰來關心一下為什麼一包統一肉燥麵要十五元的事?〈消基會是官嗎?別傻了。〉唉,總都是這樣。最後問題還是出在連飯都吃不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