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快樂的尋找、定義與量化

原本在我的過年閱讀書單是沒有《尋找快樂之國》的。應該說,我原本很想不用腦袋過完九天年假的,但剛好前幾日看到了一段 TED Talk 讓我覺得好像應該來看看這本書,趁著早上和朋友相約進早午餐、逛書店時把書購入後便在回程的路上讀了起來。為什麼會想到這本書,當然主因不只是對於 GNH 感到好奇,也還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最近對於生命的一些思考,讓我覺得似乎可以看一下其它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的人會如何定義及看待「快樂」這件事上面。但首先我們好像應該要先思考為什麼會快樂才對?但不管了,如果再這樣沒完沒了下去,恐怕我們到最後我們就要無限上綱到生命的起源…之類的問題;過年期間沒那麼多腦可用,也或者就從「最顧人怨的十句親戚問話」開始談起。

按理來說過年應該是一整年中最讓人感到開心的日子,在外面打拼工作、努力用功…一整年下來最開心的莫過於一家團圓好好地吃頓飯、說說話……嗯,基本上是這樣沒錯。但當遇到長輩開這樣一槍:「怎麼還不結婚?」,這時如果老實回答:「沒對象」、「還不想這麼快定下來」…接下來大約你就能想像那個場子,你成了全場那個最食不滋味的人,而一旁的長輩則可能樂地幫你想著哪家的人不錯,雖然年紀大了點、或是長得普通了點、或者也可能是家境不錯不過離了婚……是的,這餐飯基本上可以算是生活中很快樂的事,但也可能是很不愉快的事,端看每個人的立場、狀況與角度而定。當然類似問題比方像「現在在哪?誰誰誰他現在在某某大公司幹嘛幹嘛」又或者「一個月賺多少?年終多少?你那個誰誰誰他今年年終領了六個月…」◎※§@﹪當你終於脫離現場可以獨處之時,你總也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我真的有這麼不好嗎?」也或者是「那樣做真的會比較快樂嗎?」你也一定懂這些個問題基本上是無解的,但你也可能想過:「如果我有那一切,我應該會比現在更好…」

但,如果我們擁有了那些(幾十個月的年終,信義區的豪宅、P 開頭、B 開頭或是 F 開頭的名車、英俊多金的丈夫或情人、集美德美貌於一身的妻子或女朋友……)我們就真能幸福快樂嗎?答案當然是會的(少來了,暗爽也是一種快樂!)只是能夠持續多久的問題。但快樂又是這樣難以被量化的事物,至少在這次台灣大選中,GNH 最後還是輸給了 GDP,你可以從 GDP 看到一個國家很多的資訊,唯獨看不到文化的積累,也無法看到老百姓真正的生活樣貌,更遑論是感受到社會氛圍;當然 GDP 也沒有不對(老實說),畢竟那就是一個統計出來經過精算的正確數字,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貢獻。但 GDP 能代表快樂嗎?老實說似乎也不全然;畢竟到頭來還是要回到社會環境與氛圍看起。令人稱羨的北歐有著看似完美的社福制度,卻也避免不了高自殺率;在班加羅爾工作的印度工程師們儼然是印度許多莘莘學子的典範(高薪、環境好;可以脫離窮困的夢靨!)但在班加羅爾附近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靈修中心或是課程又是怎麼回事?不丹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了吧!(GNH 可是他們提出的,更何況還是政府政策?)但隨著電視、可樂…進入不丹人民的生活,難道就不會產生質變或量變嗎?Weiner 走了十個國家看到了因為歷史與文化積累所為人民帶來的安適,也看到金錢為國家帶來的變化與不安(錢不是萬能,但也不是什麼都能用錢買到…)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快樂的原因,但如果有共同的快樂則必然是建築在信任感之上;你也一定懂信任感的累積需要多長時間;它絕對不會是一句:「我願意」就沒事的—如果婚姻都沒那麼簡單,更別說是企業或是政治。

我不太確定我要算是快樂的大多數或者是不快樂的大多數,再者因為快樂好像短期內也沒法量化;員工滿意度在很多程度上因為綁著所謂的績效所以大家或多或少都會在那上頭說謊(摸著你的良心說,你在做那個內部調查時真的說了真話?你真的相信貴公司提出的「員工滿意度」嗎?)我當然也不能夠代表台灣多數的一般平凡老百姓。但如果你問我快不快樂,也許我會和你說:「五十、五十」快樂的百分之五十和大家都差不了太多,至於不愉快的那百分之五十,也絕對不適合在新年假期思考。總之!為了生活,大家一起努力。


奇普‧康利:生命裡的不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