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隔離生活指南:關於內地入境

不管再怎麼不甘不願,總還是要面對返回辦公所在地工作的現實。薪資待遇問題當然是我離鄉背井的關鍵因素,如果在台北能夠有相同的收入,誰會想離家那麼遠呢?待在家的時間總是不夠長,也好在這次回家拿回了FB帳號,同時也換了一家VPN,希望接下來疫情能夠緩解,讓我們這些在外的游子不再折騰。


其實目前內地入境政策會不斷調整,可能這篇文章發出來後還是會出現變動,但從這次的經驗來說,比前年從成都入境更加不順利,遇到的狀況也不舒服,我想這些不理想的經驗應該是要分享出來,讓需要的人也能預做準備,至少能夠讓隔離過程不要那麼不舒服,因為說真的,這邊也不會管你客訴不客訴、情緒愉不愉快。也希望回台北隔離的每位朋友真的要珍惜台北的隔離環境,對工作人員好一點,說真的,隔離不是度假,出來要吃甚麼都有,就算等不及也可以叫外賣,在內地就不一定能夠叫外賣了。


【關於目的地為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入境隔離政策】

1. 酒店入境後統一分發,不需要預定。

2. 總隔離天數原則上21天起跳,核酸檢測次數7次起跳。

目前是上海集中隔離3天+轉移到其他三省的集中隔離酒店11天。出隔離酒店後要看你目的地所在地有沒有居家隔離相關要求。由於我的目的地是浙江,住隔離酒店期間會做4次核酸檢測。離開隔離酒店後需要再進行7天的居家隔離(如果沒有住的地方,就得要再住那邊的隔離酒店了),隔離結束後還有7天的自我健康管理,這7天還要再做2次核酸檢測。


行前準備

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證明文件,一式二份。

老實說,這個真的有點貴,我找到最便宜的是慈濟醫院,5000元有找,當天晚上6點以後就可以拿證明。特別要留意的是,一定要注意是在起飛時間前的48小時內做,不要為了省點錢,結果反超過有效時間,得不償失。出境登機時,需要給航空公司工作人員核酸檢測報告影本一份,正本據說應該是內地入境時要給這邊的工作人員,但我這邊沒有被收走也是真的。


住宿環境

這是我最想要吐槽的,也是很多台灣朋友踩到的坑。說真的,出差了很多個城市,真是在這次遇到了怪現象。我在上海被分配到的酒店是金山濱海鉑驪酒店,第三天則是被轉移到浙江嘉興海鹽縣嶺南賓館;前者屬度假酒店,房間裡有大落地窗,打開窗簾就能看到(人造)海灘。然而,房間地板鋪著防水布,而且床鋪和浴室都沒清理乾淨,當下差點吐血。嶺南賓館類似快捷酒店,基本上就是樸實無華,房間裡是木頭地板,但一樣在浴室出了狀況,我才第一次準備要進洗手間,就遇上洗手間門把掉了的狀況,如果關門就會把自己反鎖在洗手間裡,雖然說一人一室無所謂,但真的在使用洗手間時還是會覺得很尷尬。相較之下,前年在成都的隔離酒店環境真的好太多了,台北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有圖有真相:上海住宿
有圖有真相:浙江嘉興住宿


餐飲品質

簡單說,不管上海或者浙江的隔離酒店都有菜色油膩的問題,上海又比浙江更油膩。份量大小則是見仁見智,我自己的感覺是過度備餐了。另外,不管上海或者浙江的隔離酒店都不能叫外賣,房裡的飲用水如果喝完,需要另外再加點購買,想吃零食或者是需要衛生紙也是一樣的道理,基本上所有的飯店都是一樣的,這些加點的東西都一定比外面要貴至少20%,住客也沒得選。


新增物料準備

由於分配到的酒店水準很難預測,不管是住宿環境或者是餐點都得看運氣,這次入境前看到了許多在上海工作的台灣朋友踩到的各種坑,因此我另外準備了更多物料,沒想到這些物料真的在這次隔離時全部用上了,簡單說明如下:

1. 睡袋

這真的是救命的傢伙。由於本人是過敏體質,皮膚和鼻子都很容易因為環境問題而產生過敏,包含但不限定於起疹子、脫皮、連續打超過3分鐘以上的噴嚏等等。好朋友為同學因為看到有一位台灣朋友被分配的全季酒店竟然有整間房間充滿粉塵的狀況,通知我要準備睡袋,我也聽話準備好了。果不其然,金山濱海鉑驪酒店房間的床單並沒有清潔乾淨,第二天天亮看到床墊上的污漬,不得不說還好聽了衛同學的話,不然鐵定過敏到爆炸。

2. 不含酒精的器械消毒濕巾、消毒液與檸檬酸

一樣是前人踩過了坑,所以這次我在出發前除了上次帶的清潔用品外,還去超市買了一些不含酒精用的消毒濕巾,妹妹則幫我準備了戴維爵士防護噴液。一樣是進到濱海鉑驪的浴室時,我倒抽了一口氣,立馬用上我的消毒濕巾開始清理地板、蓮蓬頭和洗手台。總之,在上海的第一晚,我的工作其實就是房務人員,折騰了兩三個小時,總算能睡覺了。這些東西到了浙江隔離時一樣用上了。


3. 沖泡類食品與巧克力

我承認我就是個在吃東西上毛很多的人,一方面因為前幾年的免疫系統出了狀況,讓我不得不放棄我熱愛的甲殼貝類等海鮮食物,加上本來我自己就有一堆東西不吃。內地的隔離酒店不一定會像台北的防疫旅館那麼體貼,會問清楚過敏原或者飲食禁忌,所以預先準備總是沒錯的。第一天晚上到酒店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帶來的沖泡濃湯與巧克力就派上用場了。而且到了浙江隔離,還真的出現了我不吃的東西,所以也算是能夠幫助我把基礎的問題處理掉。


隔離期間的生活節奏掌控其實大同小異,不過因為這邊的餐飲較為油膩,因此除了固定的30分鐘的Pamela外,我從昨天開始實行1014斷食法,確保自己在這段期間除了體能維持之外,也避免身材過度走中(不走中是不可能的,房間就這麼大一點,是能走多少步啊)。這幾天看到新聞,知道下半年可能有機會縮短隔離時間,甚至不需要再隔離了,我其實蠻期待的。當然我更期待的是疫情退散,每一個人都能夠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不要再被折騰了。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清潔女工手記

小說之於我們這種普通讀者來說,是在藉由故事進入另一個時空,很難和人解釋「讀這個有什麼用?」;硬要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很有可能我們只能說,培養想像力和同理心、CP值最高的休閒活動(從每小時的花費來說,看小說比看電影、探網紅店更便宜)……等。但實際上來說,我們很難量化「幸福」或者「快樂」,這些看是普世性卻又十分個人化的情感體驗。


不管是短篇小說或者長篇小說,其實都是在講述故事,而故事給予我們的衝擊與體驗,往往和字數的長短不一定有正相關,例如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張愛玲的《色.戒》或者是莉蒂亞.戴維斯的《幾乎沒有記憶》……等等。有的短篇小說集則是可以將章節重新拆解,作為中篇甚至長篇小說來閱讀,露西亞.柏林的《清潔女工手記》正是這樣的類型。


《清潔女工手記》其實台灣和內地都有出版,分別是聯合文學與新經典出版的。2005年它在美國出版時,露西亞已經過世了十一年之久,但傳奇的褓姆攝影師薇薇安.邁爾不同,薇薇安的作品是從來沒有發表過,但露西亞的作品其實是曾經在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主編的《高貴的野蠻人》雜誌上發表過,她的作品《思鄉》還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也就是說,在她生前,她在文學界裡還是被看重的,但距離廣為人知仍有一段距離。某種程度上,這可能也與她的生活不安定有關,她有過三段失敗的婚姻,獨力扶養四個孩子,而且還有嚴重的脊椎疾病和酗酒的問題,這些遭遇雖然說滋養了她的寫作,卻也讓她的生活充滿了各種不安定。這部小說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視為「私小說」,每一篇故事都有她的影子,不管主角是不是她。


《清潔女工手記》出版時,迅速成為了美國書市的暢銷書,有人說這是遲來的榮耀,但實際上,我覺得她之所以能夠引起許多人的注意,是她經歷過的生活危機其實與我們現在在面對的生活危機,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異。當我們在讀她的故事時,我們讀的不僅僅是露西亞的故事,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酗酒,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遭受到四分五裂的婚姻與愛情所帶來的痛苦;但這些境遇所帶動的情緒甚至危機感卻是共通的,在資本主義浪潮與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身份與訊息焦慮,消極選擇(不選擇、不負責)慢慢成為許多人面對生活的應對之道,這很難單純用對或者不對來看待,就好像露西亞的小說或者她的生活一樣。我們在她的小說中,看見、感受那些危機,然後成為支持我們的另一種庇護所,就像匿名戒酒會那樣。


《清潔女工手記》的每一篇故事可以獨立閱讀,也可拆解為日常、家庭、婚姻與學校四大軸線來重組,既有他人的故事(露西亞視角)、露西亞的生活(他人視角),與露西亞的生活歷史。這些娓娓道來的一切,也許並不是美好,甚至會讓人覺得不適,但我們總能在故事中找到一些甚麼,帶領我們面對著那些不安,讓我們放心流淚,讓我們在結束閱讀時,重新找到面對生活的力量,繼續往前。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What a beautiful hell.

我一直覺得網際網路在這個時代最關鍵的功能之一叫做「紀錄」,這意味著你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拍過的照片……等,都可供查證。換句話說,這些紀錄既有可能幫助你拿到一份offer,也可能會讓你未來對象抓住把柄;SNS創造了這個世代的生活哲學:「我分享,故我在」,但我一直相信並不是甚麼事情都適合分享,尤其在你並不知道你分享出去的一切可能被人怎麼解讀或者使用。另一個則是,有些東西你根本也不希望和人分享,例如提款密碼、住處地址……等,事關自身與家人安全的一切。

曾經在網路書店工作兩年,我很清楚知道個人的帳號密碼一旦外洩,問題會有多大,尤其那兩年也不是沒有遇到顧客資料外洩,造成了不小的公關危機,有部份的顧客也因詐騙造成了損失。去年五月下旬,我的FB帳號被鎖住了,一直到近期回台北才拿回屬於自己的帳號。過去我曾不只一次看到朋友發來各種訊息通知自己的FB帳號被駭,請不要隨便回應訊息,當發現自己FB被鎖的那時,我因人在對岸,無法與朋友正常聯繫,一度擔心身份被盜用將可能對朋友造成傷害或者不好的影響。如果這種事情真的發生,我想那絕對會是此生最大的噩夢之一。

在隔離期間申請帳號取回的過程並不順利,同時我也在讀了一直很想看的《零時差攻擊》,讀到一半時,莫名想把自己的手機和電腦扔掉,我知道自己並不屬於所謂的「問題人物」,微信多數用在工作與日常的溝通,與家人聯繫時也多數都是報平安、最近在做的事情與生活照,儘管沒什麼值得被查看的價值,但對我而言仍屬隱私,更何況我需要以手機銀行進行轉帳或者消費,雖然帳戶裡錢並不多,但也是這幾年辛苦存下的那麼點積蓄。然而,我擔心的事情在《零時差攻擊》中都還只能算是幼稚園等級,真正的網路災難早已發生,伴隨COVID-19的影響,許多事情變得更加棘手,我們活在一個並不安全的年代。

Nicole Perlroth是很好的記者,她用了7年的時間追蹤數位軍火產業,採訪卻也同時得罪了不少人。有程式的地方就有可能有洞,就算前期運營順暢,但隨著功能升級需要、使用人數增加……等,程式就會需要調整,避免因為這些洞被電腦病毒入侵造成使用者損失。電腦病毒本身就是程式,傳播的方式隨著資訊大量流動、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例如隨身碟、郵件、文件……等方式進入到不同的電腦裡。當病毒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便會影響程式原本的功能,不管是自動關機、密碼被竄改、資料被盜取還是直接引爆幾顆核彈,是的,你沒看錯,引爆核彈。

萬物互聯的背後,意味著也很可能有著同一個系統漏洞(甚至可能是好幾個),一旦系統出了甚麼狀況,就會「整組壞了了」,看過傑森史塔森和巨石強森主演的《玩命關頭8》都知道,幾千台車被用來當殺人武器是夠猛的,但更恐怖的是,現實生活比電影情節還嚴重許多:不管是去年度2月份佛州供水處理場被駭,差那麼一點點就要把氫氧化鈉濃度調高111倍(想像這件事一旦成功,將會有多少無辜人民因為喝下強鹼導致食道灼傷甚至死亡吧),或者書中提到數次的烏克蘭全國基礎建設遭駭(想像一下零下十幾二十度,卻有六小時沒有暖氣供應的情況吧)書中大量著墨於美國數位防護的基礎建設薄弱,將會對全球帶來的重大影響。美國其實自己就是最早準備數位軍火並且發動攻擊的國家之一,訊息曝光就好像作者所描繪的:「一記迴力鏢現在打在美國自己的臉上」;國際間的不信任感已經到了冷戰後的另一個高點。

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在TNT炸藥廠裡看到一群持著槍的人相互拿槍指著對方的頭,而這些拿槍的人還一邊抽著菸,然後在看不見得角落裡還有狙擊手正在準備出手狙擊,而住在TNT炸藥廠旁邊的老百姓們根本不知道炸藥廠隨時都有可能爆炸,著急的炸藥廠員工卻無計可施。

我們不能假裝自己很懂資訊安全,至少,我自己在經歷過FB帳號封鎖這半年,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已經超過兩年沒有更換過密碼,我的gmail也好、銀行帳號、手機開機密碼甚至是我的電腦密碼都已經超過一年沒有任何更動了。在申請帳號索回過程中,我的hotmail收到了數封釣魚郵件––當然,本人直接回報給hotmail了。如果平凡如我都會遇到釣魚郵件,那些重要人物呢?我電腦裡其實最有價值的,其實是這幾年做的一些報告和工作提案,嚴格意義上來說如果萬一真的丟了或者被駭了,其實也就只是造成一些工作上的不方便,真的要花時間重作也不是做不到的(那是因為這些東西也沒那麼貴重,而且駭客還沒法駭到人腦去,所以可以講這種話)然而,我們真的能夠放心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放在任何設備中嗎?

前幾天與朋友相聚,他提到了對未來的想像,我當時脫口而出的是”What a hell?”,朋友說:「應該說是”What a beautiful hell.”」是啊,我們放了無數的資訊在不同的設備中,那些我們所欲求、所表達乃至所嚮往的一切,我們的數位足跡被用各種理由以各種方式窺視、監控著,更進一步的,想盡辦法操縱我們的思維,乃至改變我們的行動。

俄羅斯和烏克蘭最後會不會打起來,全球都在看。書中提到的數位戰爭,不僅是大國間的角力,更可能波及到我們自身。我們無法期待國際間的立法進程,也不可能離開網路,即便我們仍用現金交易,在家也可能還用著最傳統的吸塵器,但我們接收訊息的方式已經不再只是街頭巷尾的口耳相傳,密密麻麻的便利商店之於我們可能比星巴克還更像是第三空間。我們當然不可能丟下手機、把電腦扔掉,但至少勤換密碼、關鍵訊息或重要資料勤於備份,這點我們應該還是能做得到。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痞子資優生:好在馬修麥康納年輕時放棄了繼續念法律


過年假期看完的第一本書,比我想像中好看。

我一直覺得馬修麥康納和休葛蘭是好萊塢電影中痞子界的倚天劍與屠龍刀,很難找到比他們更適合演痞子更適合的人選了;倒不是說整個好萊塢沒有演員適合演痞子,但我們必須承認,演痞子需要天份,馬修麥康納就是那個有天份而且肯努力,重點,作品還夠多的人。

讓我意外的是,他的文字一點不比他的演技差,誠摯,且沒有修剪掉那些Fxxx和Fxxxing,這很好,有的時候這種語助詞更能讓人理解你想說些什麼。

其實能在書中看出信仰與家庭在他生命中的重量,他不諱言吸過大麻、不假裝自己沒有犯過罪、也不假裝自己在面對生了兩個孩子依然不確定要不要結婚這件事。誠實是這個時段的奢侈品,在他身處的環境中更是如此,許多人都需要盡可能美化自己以獲取一些什麼,或者最不濟,維持、打造人設--而我們也清楚這個時代,不只是明星這麼做,很可能普通人也是。與其說,SNS的普及乃至氾濫導致人的虛榮心與攀比心更無處可藏,我更寧願相信是勇氣的消磨;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難,更難的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及平凡。

是的,我們必須坦承,我們多數人都很平凡。

成就背後代表著責任;人的一生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很多,經歷的一切並不一定為他人所理解,即便再平凡的人都是,這些歷程可能艱苦,也可能舒坦,馬修的故事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夠持續寫35年的日記或者說各種形式的生活記錄是不容易的,誠實回顧自己的人生則是另一種不容易。

人生不可能一路綠燈,我們不喜歡紅燈、黃燈,但可能當我們回顧那些低落、難堪的時刻,我們發現某種程度上也未嘗不是件壞事,當然這也得看我們如何看待了,畢竟跳不出來就是跳不出來。

新年伊始,願綠燈亮起時,我們已經做好準備,都能精準踩下油門,加速抵達自己短、中、長期的目的地。

(休葛蘭不知道有沒有要寫一本,我還蠻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