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過去了,人們開始淡往當年的《老千騙局》,倏地平地一聲雷,雷曼倒了,美林被賣了,高盛、花旗無一不受重挫;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血汗錢為華爾街紓困時,那些執行長的口袋賺得飽飽的。是的,老千從未離開,只是轉台。
對一個數字白癡如我,從沒機會弄懂那一大堆什麼COD、選擇權;也或者是因為自己腦子鈍,從第一次讀《老千騙局》到多年後讀《大賣空》時仍稍感吃力,但即便自己是個數字白癡,一路讀下來仍是忍不住膽顫心驚,這擺明了是一場豪賭,一個不定時炸彈,怎麼會是投資工具?在常識下,銀行放款本來就應該要考慮還款能力與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浮濫的放款成為兇器之一時,兇手究竟是誰?又或者說,這樣的騙局如此明顯,為什麼總有老百姓前仆後繼地貸款,直到債務成為壓垮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切當然不能完全怪最在金融業頭上,政府在這中間或多或少也扮演幫兇的角色。
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也許問題應該是這麼問的;「當這些金融商品被設計出來的時候,到底有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我猜想,這或許是整本書最重要的核心也不一定。
「但是我們愈瞭解COD是什麼,就愈覺得:見鬼了!這真是它媽的瘋狂,根本是詐騙。或許你無法在法庭上證明它是詐騙,但它的確是!」
就如我們上街去買菜好了,雞蛋就是雞蛋,魚是魚,蔥是蔥,肉是肉,絕對不會去買個來路不明或者是我們根本看不出內容是什麼,且老闆也語焉不詳的菜回家食用。但書中的金融商品似乎不是那麼回事,當然有很大一種可能性是因為我自己本身就不懂,以致於自己有種被坑殺的感覺,但我轉念一想:「有沒有搞錯啊!就算我去買一台電視,至少也會有詳盡的使用手冊啊,到底是誰讓這些人連使用手冊都不編一本出來的?」但越往後看越讓我冷汗直流,原來,這些人也不頂自己究竟賣了什麼出去,只知道賣出了,鈔票便進到口袋,重點是自己的口袋而不是顧客(不管付多少錢,其實都是金主啊!)這已經不是一場單方受騙的騙局,而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詐欺大戲!
經過了多年,我始終未曾弄懂那一拖拉庫的專有名詞,但我卻明白二十年來貪婪未曾消退;誠實在現實生活中顯得多麼珍貴卻又鄉愿。如果誠實成為一種活化石,貪婪才是一種美德,那麼再來幾次「大賣空」也都不令人意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