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相親節目這玩意早就消失了,直到今天吃晚餐時才發現原來在台灣還是有這種類型的節目;我一直很難理解為什麼人們願意在很多人面前進行尋找對象的動作,且不論是不是就像安迪沃荷所說的十五分鐘名人說,或者就純粹是一種個人行銷的手法,找對象這事只要一公諸於世,好像就會變得很八卦,至少我很難想像在螢光幕前湊對成功之後卻在相處後十五分鐘發現連當路人都還比當朋友好的狀況該要怎麼處理。
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應該是在這幾年不斷被人問著情感歸屬或婚姻相關問題,一直到目前為止也還算能心平氣和地回應,過了三十歲,看事情的角度或多或少會比年輕時更務實,更別說後來的 EC 經驗讓我在面對到一些抽象的問題時都會重新再確認一次對方對那件事情的「定義」是什麼。也就是說,兩年的 EC 經驗讓我在某種程度上和《蘿西計畫》裡的小唐有點像,但那也僅只於某一部份,比方我不會每天都把自己的食譜給定死,下午三點四十八分後我還是有可能照喝咖啡……但過了三十歲的單身男女一定也都做過和小唐一樣的事,那就是為未來要找的對象進行條件設定與篩選,即便正常人不會用了十六頁雙面的問卷進行,但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在進行甚或是宣傳這件事。但很不幸的是,當我們越明白自身的優劣勢,更清楚世道艱難江湖險惡,發現讀愛情小說比起談戀愛要簡單時,偶爾總有一種小唐式的「我的大腦結構和別人不同」浮上腦海,最後難免自問是到底自己這樣算不算正常?但老實說,正不正常也不知道誰能定義。
倒也不是說故事中其他人就不可愛或是情節不夠有趣,相反地,《蘿西計畫》的故事還蠻有趣的,特別是今日在醫院候診尚覺煩悶時,一路讀來感覺頗為愉快,尤其場景一路還拉到醫院或是實驗室中,對於一個正在候診的患者來說,熟悉的場景或多或少消減了候診的不安。個人覺得小唐根本就是幫亞當山德勒量身打造的角色〈合理懷疑作者這部小說打算要拍電影〉對於年過三十或者是逼三十大關,開始在思考愛情在這個年紀到底應該是要排在人生的哪一個順位上的人來說一定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很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開了一千八百五十一條條件外帶六百七十二條附則最後再附上三百五十二頁的附件去確認一個我們覺得可能適合自己的人,但事實上更有可能的是對方用了二千三百五十六條條件與八百四十三條附則進行審視過後進行測試,最後仍發現在理性上的「合適」往往要敗給「直覺」;但「直覺」覺得合適的卻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就打槍你,以致於到最後我們要提出的問題就是「合適」這件事情到底應該要怎麼定義?
也或者是也沒什麼人可以定義「合適」這件事情,畢竟很多時候會隨著外在環境和實際狀況〈雖然很多人都會說別人的眼光不重要,但後來因為其他人的眼光與說法而導致分手的狀況好像也不是沒有〉不同,「合適」就會被不斷重新定義,好像這種事情也沒有什麼所謂的 Total Solution 可言,但人們總會在某個時空中都會遇到一個自己的蘿西或是克勞蒂亞,她們或許不斷帶來一些不曾存在你我生命中的問題,或者是在某個關鍵時刻提出你我不曾思考的問題,因而意外造就了一些什麼,就好似所有愛情喜劇一般;或者說,過了三十歲後開始思考的愛情問題還能不像愛情喜劇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