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在苦難的盡頭,必有光


十年對父母來說,正是看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小學生的欣慰;對進入職場的工作者來說,可能正要面對工作與人生的轉折;但對一本書或是一則故事來說,十年代表著什麼?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一切安好?在還沒有接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再版時,我並不常思考這件事;直到我重讀了書中的第二篇「莫斯科愛情物語:嫁給我吧,雅琳娜!」。


我必須承認,這個故事可能在很多地方都發生過;許多政治人物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想」之上,馬克.艾米斯不會是第一個為了「理想」或者是「正義感」而結婚的人,雅琳娜如果真嫁給他,這結局好像也是挺合理的。但那天,我腦子突然閃出了一個疑問「雅琳娜到底有沒有嫁給艾米斯?」這個靈光一閃,使得這本書的編輯過程開始有了尋找結局的過程,及對於俄羅斯近年發展的更多疑問。會出現這樣追尋結局的這個動作,我猜想應該和我平日愛讀推理小說的習慣有關;也正巧俄羅斯大選剛結束,張鐵志先生所發表的「我們的時代—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一文被許多朋友轉貼,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現在的俄羅斯和十年前的俄羅斯到底差異在哪裡?錫模老師生前的得力助手吳雪鳳博士又為我們重新整理出了老師生前在莫斯科所留下的文章與評論,更讓我們如獲至寶。


十年,會改變的不只是一群人,還有一個國家;當然,還有一本書。


然而,要找到這些故事的後續發展,又談何容易呢?就算是在台灣發生,資料也未必能找全,更別說是遙遠的俄羅斯了。作為一位編輯,能夠依賴的,就只剩下網際網路(該要說是感謝萬能的「谷歌大神」嗎?)及圖書館中的期刊雜誌,而且,資料不一定齊全;但是決心要找出答案的我已經不在乎什麼語言限制,我很清楚知道,這個過程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覺得這是身為編輯的責任—為作者表現出書用最好的一面,讓書的靈魂得以完整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並且給讀者一個完整的交待,讓讀者理解,這十年的滄海桑田,許多事情已經有了結局,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為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對照著俄羅斯今昔十年,對照著當代的台灣,也對照著俄羅斯不同的城市樣貌;在同樣留學俄羅斯的吳亦芳副教授筆下,我才明白在莫斯科所見到的粗暴與黑暗,並不一定會發生在俄羅斯的其他城市;但俄羅斯人的堅毅自持卻是同樣的。是啊!俄羅斯人怎麼可能相信眼淚呢?從十二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戰亂蹂躪,即便在十七、八世紀曾有過一頁輝煌,但歐洲體系中的列強並不承認俄羅斯是歐洲的一部份(冷戰時期同樣的地位認同問題又再度發生);而亞洲國家也不認為俄羅斯是亞洲。我忽然想起《賽德克.巴萊》中的花岡一郎與二郎,我不斷地在心中反覆問著:「那麼,俄羅斯該是什麼?」也終於理解為什麼契訶夫會說出這樣一句:「冷漠,是因為靈魂麻痺了。」。


是的,這是一本再版書,卻也是一本新書;它不純然是重新排版,或單純將老師生前作品補進那麼簡單。書中許多故事的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你明白,這些故事中的眾生相,就如在台灣生活的你我一般;我們一樣要面對著身份認同、貧富差異懸殊,甚至像是新生兒出生率節節下降……等等問題,一樣為了生活打拼,一樣希望能夠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一樣希望著這塊土地能夠更好。因為曾有的苦難,所以《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而我們相信,在苦難的盡頭,必有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