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其實這本書我拖得有點久才讀,原因無他,真是因為前兩年考CPSM讀太多工具書,讓我大概有兩年時間對於所謂的「策略思考與選擇」這類相關工具書敬謝不敏。倒也不是說這兩年沒有讀商業書,好歹最近讀完的還是卡尼曼的《噪音》,Netflix那本組織管理書也是在近期計畫內要讀完的。另一方面則也是因為近期有比較多工作上的事情讓我思考自己的盲點,我知道自己需要換個方式想清楚,不管是對於行業本質、業務模式與我自己的職涯規劃都是。


成為一家公司的BP、品牌用戶中心負責人對我來說可以說是意外,但回顧整個職涯也似乎順理成章,就好像作者訪問一位太空人所得到的回應一樣:「宇航員是吃苦耐勞之人,而不是太空冒險家,他們不以太空飛行為生,而是畢生都在訓練和為太空飛行做準備。」從進書店開始,每天的搬書、每週的訂書,到後來的領導團隊、做行銷案,到需要開始做各種各樣的預算、計劃……一路上就是基於原本的東西一路墊高,加大難度,薪資與位置則是跟著工作內容的難度有了比較大的調整,某種程度上,開書店、拍電影、經營一家公司和發射火箭到太空都需要遵循類似的原則,需要經歷過訓練、找到解決方案,組合出整個東西(比方火箭)後還不見得能用(因為可能會爆炸)。有足夠的準備不代表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但沒有體系性的專業知識與持續的嘗試、調整,絕對會出錯。運氣這件事情很玄,上太空這件事情原來也需要運氣,火箭可能發射成功了,但到了火星上才是第一步,後續能否找到生物或者文明、又或者是能否找到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才是太空探索的真正目標。


作者本身的經歷其實是美國夢的實現版,他出身於土耳其的普通家庭,小時候也經歷過電壓不穩的狀況導致無法好好唸書寫作業,在學校又不是很有意願服從強制性的學習體制,這類的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但他透過寫程式、努力唸書,拿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船票」,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原本唸理工到後來選擇進入法學院、從事了法務工作兩年後進入學術界,並做了自己的新聞網站––“Weekly Contrarian”和Podcast––《著名失敗案例》。他並沒有在書中著墨太多學習的刻苦與努力,如果沒有過類似經驗的讀者在讀這本書時,可能不太好抓到他其中的一些概念––作者所提到的知識可不僅僅是物理學或者教科書上的案例,更有許多是基於現實生活中實操出來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用說人話的方式,以三階段、九大原則帶領讀者進入他的火箭科學家流思考模式,除了過程外,有兩個關鍵點是我自己在這兩年工作中體會最深的,戰術與戰略需要分清楚,及不要忽略運氣在一件事情的成功中所佔的比例。成功往往是少數,一件事情沒有準備好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但一件事情之所以能成功,我們不能假裝運氣不重要,再好的大廚遇到斷電時一樣沒轍,又不是說每個人都有Gordon Ramsay那種蒙上眼還能把一隻雞好好剁成八塊的本領,而且就算是Gordon遇到了斷電也還是得想法子找到解決方案讓損失降到最低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是在第三階段時作者有提到的關鍵點之一,我認為這也是在企業經營中很重要的關鍵點,人也好、既有業務或者既有店都是如此。


至於戰術和戰略需要清楚分開,則是最多管理者會混淆,甚至是企業創辦人或者是領導者會出現的問題,有的時候,這兩種可能不那麼容易分清楚,更常見的事情是,把工具、戰術和戰略混為一談,這件事情在前年疫情到近期是最常發生的,包含我之前服務的公司也出現了同樣的狀況,如果在這樣的狀態下還伴隨著辦公室政治中最醜惡的各種行為,那麼就真的是離死不遠了,可最有趣的事情是,多數人都知道這樣的狀況是不可取,也不應該發生的,但實際上就如作者提到的:「在火箭科學領域中,還有另一個系統需要在起飛前進行測試,這個系統遠比航天器本身更不可預測—它會恐慌,它會忘記事情,往往會撞上對其他物體或不小心錯按了控制台上的按鈕。它可能屈服於憤怒,患感冒,或放下重要工作去欣賞宇宙的風景。當然,我說的就是操控航天器的人類。」說到底,人才是最不可控的變因,任何組織,甚至包含NASA都不例外。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其實並不僅是在思考的面向上的提醒與調整,更個人一點的是對於太空人乃至NASA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作為一個數學渣,我很清楚知道這輩子是沒機會從事和科學相關的工作,雖然本人考過了CPSM也不代表我真的做製造業的採購,我總覺得多知道一些新鮮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不一定舒服、不一定看得懂,但就是好玩。一個人的人生不僅只是工作,又或者是說,位置與薪資其實和業績是一樣的道理,你付出多少,一般來說大概就會收穫多少,這裡說的付出不僅是工時,還有其他,每個人的生命也有其重要性排序,就如作者大可進入企業界,但他選擇了學術界一樣。這世界上沒有絕對客觀的事情,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注意輸入,盡可能地做好各種準備,躺平是一種選擇,但我想,一處躺平,自然有另一處值得我們付出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